《聊斋》丛脞录摘要:《河间生》与《桓侯》两篇,属于《聊斋志异》中志怪与劝善两相结合的小说,内容并不复杂。《河间生》形式上模仿柳宗元的《河间妇传》,内容却反其道而行之,宣扬“一念之差”在改恶迁善中的重要作用。《桓侯》通过三国、南宋历史人物的“穿越”相聚,暗中表明《易・复卦》中“不远复”三字符的重要性。两篇小说皆以儒家传统道德观为依归,道出了作者人生自我完善的价值取向。关键词:聊斋志异;河间生;桓侯;一念之差;三字符中图分类号::A 在《聊斋志异》中,卷四《河间生》的写作显然受到唐柳宗元《河间传》一文的启发,因而其篇名也有意与柳文为对,一“妇”一“生”,皆事出“河间”①,不同的是,前者弃善为恶,后者改恶迁善,有关“一念之差”的渲染则是两者异代相通的情感基础。小说中的河间某生当是一位读书人,否则不能以“生”称之,这是《聊斋志异》的书写通例。这位书生与在其家麦场寄居的狐翁交友,狐翁携生倏忽飞行至山东鱼台某酒肆,任意取来酒果共餐,无人发觉。书生毕竟良心未泯,意识到狐翁必非正人,而人以群分,自己与狐翁为友即已堕入邪恶之道,方一注想,狐翁的邪术破灭,河间生从房梁跌落,被人发现。但故事结局并非悲剧性质,而是皆大欢喜,书生最终得到酒肆中人的谅解,并获赠钱财被送回已是千里之外的故乡河间。书生以一念之间的良心发现,告别邪恶并最终挽救了自己。小说至此即戛然而止,虽无“异史氏曰”另加评议,但蒲松龄劝善之主旨已经昭然若揭,似不必再费笔墨了。再看柳宗元的《河间传》,河间妇本是一位良家妇女:“始妇人居戚里,有贤操。自未嫁,固已恶群戚之乱�矗�羞与为类,独深居为剪制缕结。既嫁,不及其舅,独养姑,谨甚,未尝言门外事。又礼敬夫宾友之相与为肺腑者。”[1]1341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贞顺自守的少妇,在族群恶少的再三设计引诱之下,终于被一“貌美阴大者”顷刻间强暴成奸,并竟然因此尝到甜头,乐此不疲。随后又自行设毒计,巧借官府之手害死其亲夫,与“少且壮者”“美颜色者”一类“长安无赖男子”昼夜宣淫,成为长安一带臭名远扬的淫妇。如此荒淫无度,十余年后,河间妇终于“病髓竭而死”。这篇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河间传》,显然并非纪实作品,而是具有寓言性质的唐人小说,所宣泄的是作者的一腔忧愤。作者于篇末道出个中原委:“天下之士为修洁者,有如河间之始为妻妇者乎?天下之言朋友相慕望,有如河间与其夫之切密者乎?河间一自败于强暴,诚服其利,归敌其夫犹盗贼仇雠,不忍一视其面,卒计以杀之,无须臾之戚。则凡以情爱相恋结者,得不有邪利之猾其中耶?亦足知恩之难恃矣。朋友固如此,况君臣之际,尤可畏哉!”[1]1343-1344显然,柳宗元写这篇寓言性质的传奇小说别有寄托,这与唐顺宗即位后“永贞革新”的迅速失败密切相关。当时主张革新的主要人物有十位,革新失败后皆遭贬官,史称“二王八司马”。所谓“二王”即指王�伞⑼跏逦模�属于当时朝中主张革新的核心人物,两人被贬官边远地区后先后死亡。所谓“八司马”即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八位,革新失败后,八位官员皆被贬官到边远地区当司马,故称。其中程异被贬郴州司马,不久即凭借其治国理财的经济才能东山再起,至元和十三年曾一度担任宰相。《新唐书》本传称其“异起痕废,能厉己竭节,悉矫革征利旧弊”,又云:“元和十三年,以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犹领盐铁。
《聊斋》丛脞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