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俄罗斯人送别“鲁晓夫楼”.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俄罗斯人送别“赫鲁晓夫楼”随着“赫鲁晓夫楼”在旧城改造的热潮中化为瓦砾,如何保存那段岁月里五味杂陈的记忆, 成了今天的俄罗斯人必须直面的问题。从马格丽特・苏莫洛娃位于5层的公寓窗口望出去,四周都是残垣断壁――附近两座居民楼已被夷为平地,拆迁现场像刚刚经历过一场飓风。“这座城市正在赶走它的子民。”站在残破的阳台上,苏莫洛娃伤感地告诉《华盛顿邮报》。苏莫洛娃居住的公寓楼是一座典型的“赫鲁晓夫楼”。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类似的建筑在俄罗斯各地颇为常见。这些用混凝土预制板搭建的长方体不带任何装饰,秩序井然地矗立在裸露的黑土地上,远远望去,活像一堆堆排列整齐的火柴盒。苏莫洛娃的父母是这批“火柴盒”最早的居民。1965年以来,三口之家一直居住在此。这座60岁高龄的建筑物里,留下了无数人五味杂陈的回忆。然而,随着今年2月莫斯科市政府公布新一轮旧城改造计划,这些回忆将在不久后与“赫鲁晓夫楼”一并尘封。根据即将实施的计划,,在20年里拆除8000栋苏联时代的旧房,包括1000栋“赫鲁晓夫楼”。160万名居民将搬迁。为“苏式新生活”而生“赫鲁晓夫楼”曾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城市发展项目。面对二战后城市规模爆炸式扩张、人口迅速增长、住房严重短缺的现象,1954年,苏联政府在五年计划中提出,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雄心勃勃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命令建筑师开发一种可迅速复制的建筑模板,使其成为“全世界的典范”。 1958年,首个实验住宅区在莫斯科南郊的切廖姆什基村开工。该项目采用住宅设计竞赛的优胜方案,三种主力户型分别为30平方米的一居室、44平方米的两居室,以及60平方米的三居室,成为此后在苏联广泛应用的“样板式住宅”。与标榜“古典主义”的斯大林时代建筑有别,“赫鲁晓夫楼”统一规划为5层,这样就免去了装电梯的费用,且没有任何“不必要的装饰”。在这位领导人“我们不反对美丽,我们反对浪费”的指示下,楼体采用预制板结构,不设垃圾通道,并严格控制厨房、卫生间、门厅和过道的面积。由于施工只需短短数周,类似的建筑很快在苏联遍地开花。“赫鲁晓夫楼”在强调“多快好省”的同时,也要照顾苏联人民的“审美情趣”。为了使这些“火柴盒”看上去不那么压抑,赫鲁晓夫下令在楼与楼之间装点绿植、人造山丘和池塘。由此,这些新式社区成了空间开阔、象征美好生活的时代标志。 1959年,在与尼克松的“厨房辩论”中,赫鲁晓夫宣扬苏联住房改革的成功,自豪地说苏联人不花钱就可以住进实用的房屋。正是“赫鲁晓夫楼”给了他这样的底气。事实上,半个世纪前,几乎全世界都为苏联的大规模计划经济量产“新生活”而惊叹。1967年,一位美国国家标准局官员对《芝加哥论坛报》表示,“苏联人想发明世界上唯一的大规模廉价住宅建设模式,他们所做的一切让人吃惊。”几代人的记忆沉淀于此“赫鲁晓夫楼”的诞生与苏联城市人口的急速增长相辅相成。到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时,近1/4的苏联人住进了新居。拜其所赐,1961年,苏联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对大多数苏联人来说,简陋但崭新的5层公寓楼是“梦想中的家”。著名导演肖斯塔科维奇1962年拍�z的歌舞片《切廖姆什基》,描绘了欢天喜地的工人们“逃离”工棚、地下室、危房,乔迁新居的盛况;年轻的夫妇放声歌唱:“整个公寓是我们的,我们的;厨房也是我们的,我

俄罗斯人送别“鲁晓夫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ita291961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9-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