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蕴古与《大宝箴》摘要:唐人张蕴古的《大宝箴》是一篇很有价值的资政文献。它集中展示了儒家的君道理论,被史家认为“文义甚关”,其中不少警句成为后来执政者之龟鉴。张蕴古因上奏此《箴》受到唐太宗的赏识和重用,被擢授大理丞,但三年后却因李好德一案引起太宗盛怒被斩于东市。研究证明,他的被杀,固然是由唐太宗喜怒无常的性格缺陷所致,而张蕴古本人也确实存在恃宠而骄、自作聪明的玩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咎由自取。关键词:张蕴古《大宝箴》《贞观政要》执政鉴戒《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上・张蕴古传》记载,唐太宗初即位,时任幽州总管府记室直中书省的张蕴古认为天下“畏而未怀”,天子应严格自律,励精图治,就写了一篇《大宝箴》上奏,加以规诫。大宝者,帝王之位;箴,是一种文体,即劝诫讽喻的箴言;而《大宝箴》,自然是对皇帝的规诫。作为一位颇有才华、且“善缀文”的文士,张蕴古的著作应该还有不少,但其他皆湮没无闻,仅《大宝箴》一文,赖《贞观政要》及此《传》得以传世。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和提高执政水平的现实需求,此《箴》近年开始再度引起注意。本文试对与此有关的若干问题稍作探讨,以供今人资政之参考。一、张蕴古之沉浮张《传》全文不长,主体部分为载录的《大宝箴》原文。记述其生平事迹的文字如下: 张蕴古,相州洹水人也。性聪敏,博涉书传,善缀文,能背碑覆局,尤晓时务,为州闾所称。自幽州总管府记室直中书省。太宗初即位,上《大宝箴》以讽,……太宗嘉之,赐以束帛,除大理丞。初,河内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而语涉妄妖。蕴古究其狱,称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劾蕴古家住相州,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奏事不实。太宗大怒,曰:“小子乃敢乱吾法耶?”令斩于东市。太宗寻悔,因发制,凡决死者,命所司五复奏,自蕴古始也。据本传记载,张蕴古是一位聪慧博学的人,尤其记忆力超强,能过目不忘,看过的碑文就能背诵,打乱棋局后还能凭记忆复原,“背碑覆局”的成语即由他而来。他的事迹主要有二:一是撰写了这篇《大宝箴》,上奏给刚登基不久的唐太宗,得到了嘉奖和提拔;二是因为替李好德申辩,被权万纪进谗,遭唐太宗误杀,但却因此使唐太宗修订了唐朝的法律,“凡决死者,命所司五复奏”,可以说,是张蕴古以其生命为贞观之治的“慎刑少杀”做出了贡献。二、《大宝箴》之影响《贞观政要》及《旧唐书》张蕴古本传所载《大宝箴》原文如下: 今来古往,俯察仰观,惟辟作福,为君实难。宅普天之下,处王公之上,任土贡其所有,具僚和其所唱,是故恐惧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转放。岂知事起乎所忽,祸生乎无妄。故以圣人受命,拯溺亨屯,归罪于己,推恩于民。大明无偏照,至公无私亲。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礼以禁其奢,乐以防其佚。左言而右事,出警而入跸。四时调其惨舒,三光同其得失。故身为之度, 而声为之律。勿谓无知,居高听卑;勿谓何害,积小成大。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壮九重于内,所居不过容膝,彼昏不知,瑶其台而琼其室;罗八珍于前,所食不过适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勿内荒于色,勿外荒于禽;勿责难得之货,勿听亡国之音。内荒伐人性,外荒荡人心;难得之货侈,亡国之声淫。勿谓我尊而傲贤侮士,勿谓我智而拒谏矜己。闻之夏后,据馈频起;亦有魏帝,牵裾不止。安彼反侧,如春阳秋露,巍巍荡荡,恢汉高大度;抚兹庶事,如履薄临深,战战栗栗,用周文小心。《诗》云:“不识不
张蕴古与《大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