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运河之都兴衰录济宁何以称为运河之都? 元朝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纵贯济宁辖区的梁山、汶上、嘉祥、任城、市中、鱼台、微山等县市,长达230公里,这里从地理上正是处于整个运河的中间。济宁“居运道之中”,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带。特别是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在济宁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南旺水利枢纽工程调节水源“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为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项目,对整个运河的畅通有决定意义。因为济宁居“河渠要害”,自元代开始,济宁就设有管理运河的机构,到了清代,更把管理整条京杭运河航运事务的衙门设在济宁。济宁称为运河之都,应该主要在于漕河管理中心的地位。然而元朝时运河取直东移,成为了济宁繁荣的开端。原本保守闭塞的古任城,“南通江淮,北达幽燕”,成为鲁西南政治、经济中心。有史料记载,元代在济宁一地就“设置漕舟3000多艘,役夫、运军共14000多人”。当时每年由水路调往北京的“皇粮”100万担,仅济宁一个码头装运的就达30万担,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明代济宁船舶年通过量约8000艘左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地”。到了明代中叶,济宁就已经发展成为“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的繁荣商业城市,与顺天、应天、苏州、扬州一起济身于明清全国著名的33座大型商业城市之列。清康乾时期,出入济宁的“车者、舟者、负者、担者,日不下千万计”。集散货物中以粮食的数量为最大,每年达数千万公斤;其次是皮毛,年加工出口二三百万张,最多的年份达到四百万张;再次是花生、食油,年销500多万公斤,瓜子50多万公斤。外运的比较著名的特产有:曹州的耿饼,滕县的黄姜,邹县的花生、红枣,泗水的小麦,曲阜的花凉席、香稻米,兖州的烟草、辣椒,汶上的苇席、芦花大公鸡,嘉祥的土布、大蒜,微山的四鼻孔鲤鱼、菱米、芡实米、松花蛋……著名的竹竿巷是济宁手工业兴盛的代表。济宁素有“400名铜匠,500名竹匠,600名木匠,800名皮匠,1500名铁匠”之说。工业、手工业集中导致地名街名的产生,如竹竿巷、扁担街、油篓巷、打铜街、篦子市、达绳巷、炉坊街、纸坊街、烧酒胡同、糖坊街、香铺胡同、曲坊街、皮坊街、袼褙巷等。被称之为济宁“十大匠”之首的“洪炉业”更是红火。随运河从苏州漂到济宁的“玉堂酱园”冬菜和酱菜畅销大江南北,以致老佛爷都慕名品尝。流传下来的一首歌谣《济宁州,赛银窝》,道出了济宁的富庶与繁荣。“济宁州,赛银窝,白银圆多大铜铬。城东石里白蜡多,不如马坡白蜡棵。老运河,南北长,水流济宁到苏州。交通方便行商多,南门枕着运粮河。”……经济和社会的巨大繁荣,促使济宁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元代曾在济宁设漕运司,明代设济宁卫,清代则设立了总管全国水利的最高机关河道总督衙门,致使济宁的政治地位升格为一个朝廷要员长期驻扎的重镇。原来府辖的“济宁州”亦随之升格为省辖的“济宁直隶州”。康熙、乾隆帝屡次南巡,也曾几度驻跸济宁。由于在济宁做官经商的大都是江南人,以苏浙为主,导致济宁城市带有江南风貌,人称“江北小苏州”。然而六百年的繁华,却几乎在一夜之间付之于流水。清朝末年,黄河泛滥将黄河以北的运河壅塞,大运河南北黄金水道的价值失去,而岌岌可危的清政府无力浚通大运河,河道总督也随之被朝廷裁撤。地利不再、政治地位丧失,外地商人撤离,济宁“仿佛是一夜之间,由一个父做高官子登科的地方名流变成了一
济宁运河之都兴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