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微博的关系传播探析——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为例-新闻学报纸微博的关系传播探析——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为例 刘博文,姜云峰【摘要】报纸微博是报纸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延伸,是新旧媒介融合的代表。微博对话的展开来源于“传—受”双方的互动,微博发布内容与时间的特征基于理想的传播预设,但读者基于多种原因的误读、错读使得这种理想关系破裂,因此媒体需要搭建新的对话形式,即通过把读者评论主动纳入自身文本的行为,建构起平和、理性的网络对话空间。关键词 媒介融合;微博;互动;对话【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微’时代下新媒体的文化传播和话语表达研究——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客户端为例”(项目编号:201510320006);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10320006Z);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PZY2015A008)。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具有更为突出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对话性,这种双向的信息流动使新闻传播模式也发生改变。“传统媒体与微博客的媒介融合的趋势不可阻挡,传统媒体已在寻求与之融合的发展之道”[1]。在横向上,“人们在微博对话中拉近距离,建立亲切关系,在建立了关系的对话中分享对话的意义,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2],加强了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交互对话,形成新的对话机制;在纵向上,其又打通文本前后语境,展现了文本丰富、多元的意蕴。一、报纸微博的对话行为从2012年7月22日发布第一条微博,截至2016年4月30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粉丝数已达4574万之多。在“两微一端”媒体融合传播排行榜、“传媒集团下属报纸融合传播排行榜”等榜单中,人民日报官微均名列前茅。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在2015年10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期间发布的微博作为分析样本,分析其对话行为的先行基础。(一)内容上的“可写性文本”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S/Z》中提出两种文本的观点,“可读性文本”是固定的文本,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或拒绝它。与之相对的“可写性文本”是“具有动态变化功能的文本,它可以被重写、被再生产、再创造,其意义和内容可以在无限的差异中被扩散”[3]。在这两个月发布的微博主题中,社会类占41%、生活类占25%、政教类占12%。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内容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对社会新闻有所侧重。同时,生活类主题微博能抓住新媒体受众的特点,贴近生活,突出了其人文关怀和民生意识。这些社会民生主题正是类“可写性文本”,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文本消费者,因为家长里短的社会伦理纠纷的意义本就不是先验、确定的,它允许旁观者以多种方式进入文本解读。这类新闻微博可供读者评论、重新书写。网友可以选择从自身经验出发来评价此类社会类新闻,多种观点可以并存,并互相讨论。(二)时间上的人性化“在场与否”不再是交流形成的先决条件,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使人们的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从发布时间上看,在2015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这61天里,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共发布微博2359条,,。采样阶段中的日发布数峰值在11月14日,对#巴黎枪击爆炸事件#突发事件的连续报道使其当日发博数量达到50条。平均每小时更新2~3条,发微博最多的时间段为18:00~19:59。人民日报微博信息更新及时,根据网民的媒介使用习惯和规律,在内
报纸微博的关系传播探析——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为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