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的-------紅塵往事本名王靖獻,早期筆名葉珊,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柏克萊加利福尼亞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博士,曾任麻州大學及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楊牧高中時代即向現代詩、藍星詩刊、創世紀等刊物投稿,成名甚早,著作頗豐,詩集之多可與余光中相媲美。………-青少年葉珊(1956-1963)─金門時期(1963-1964)-(愛荷華、柏克萊時期1964-1970)-西雅圖時期(1971-1974)-第一次返台任教時期(1975秋-1976夏)-追尋吳鳳(1976-1979),我們不可凌辱的土地-新生(1979-1980)-交流道時期(1984-1985)-追溯奇萊山(1984-1997)主要作品︰《水之湄》楊牧第一本詩集,收作品50首,1960年藍星詩社出版。《花季》楊牧大學四年級時出版的第二本詩集,收作品43首,1963年藍星詩社出版。《葉珊散文集》楊牧第一本散文集,1966年文星書店出版。收作品44篇,聶華苓序,重印了12版,但由於版權不清,楊牧一文錢版稅都沒有拿到,後來作品收入《楊牧自選集》中。《燈船》詩集,1966年文星書店出版,收作品47首,有自序。《非渡集》詩集,1969年仙人掌出版社出版,收1956-1966年作品74首。《傳說》詩集,1971年志文出版社出版,詩《十二星象練習曲》獲第一屆詩宗獎。《瓶中稿》詩集,1975年志文出版社出版。《楊牧自選集》散文集,主要收入《葉珊散文集》內容,1975年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輪》散文集,1976年四季出版公司出版。《北斗行》詩集,主要收入1974-1977年初新詩作品,包括《情詩》《吳鳳》等,1978年洪範出版社出版。《海岸七疊》詩集,1980年洪範出版社出版。《禁忌的遊戲》詩集,1980年洪範出版社出版。《山風海雨》文學自傳之一,1987年洪範出版社出版。《一首詩的完成》全書由19封信組成,全為年輕詩人寫,談一首詩如何從無到有,1989年洪範出版社出版。《方向歸零》文學自傳之二,1991年洪範出版社出版。《亭午之鷹》1996年洪範出版社出版,收錄楊牧過去十年的散文類作品,筆端多涉及自然與人文世界之交感、互通,並以專文闡釋其文學理念。《昔我往矣》收錄1992-1997的散文類作品,回溯作者少年末期之體會、遭遇與自我性格之塑造,為楊牧文學自傳之第三部,1997年洪範出版社出版。詩人手跡都看不清楚真是對不起大家死灰我已疲憊在壁畫和音符間佇立,滑交。我匐匍偃蹇如宋詞裡初到京都的吹笛人我的行曩盛滿楊柳的顏色和窸窣盛滿山的迤邐,和水的浩蕩過關卡,傷流景,直下三千里鐘塔的寂寞,和月的悲傷詩人的拂塵往事跟很多同時期的名知作家和詩人不一樣,楊牧並非由大陸遷台,他在1940年出生於台灣花蓮,本名王靖獻,15歲即在《現代詩》、《創世紀》等刊物發表詩作,啟用筆名「葉珊」。1963年於東海大海外文系畢業,翌年赴美留學,先後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和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1972年起改筆名為「楊牧」。現任台灣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文風………喪膽他的文本風格與特質,就是意象與聲籟的掌握。在意象的建構上,他不以文學語言的巧飾自滿,還進一步通過語言符號的多重指涉抓攫歷史和時代的意象;在聲籟的調製上,他也不以文本節奏韻律的豐繁為已足,而企圖深一層映現文學創作者對他所處時空和社會感知的聲籟。從表象上看,他一貫維持抒情風格與浪漫主義的書寫調子,在深層結構中,則流動著他的知性思慮與現實主義的批判參與情懷。很少作家能將兩者融於一爐,也很少作家能出入其中雍然自得,這是楊牧文本不易為讀者所知,並被視為晦澀難解的原因,卻也是楊牧文本在當代台灣文學的兩極爭議中可貴的所在。文情流轉楊牧從高中時期開始詩的追尋,以筆名「葉珊」在當時的主流詩刊《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發表詩作,受到詩壇的矚目,一九六○年由藍星詩社出版他的第一本詩集《水之湄》,確立了他在詩壇的地位,至今為止,總計出有十五本詩集﹝含《楊牧詩集》Ⅰ、Ⅱ兩本﹞,從未間斷詩的創作。他的詩作,可以略分為兩個階段,以「葉珊」為筆名的階段和更用筆名為「楊牧」的階段,前一階段大抵酖於美感的追尋,浪漫多愁而善於蘊蓄動人的情境;後一階段則加進了敘事、神話的雄渾意圖,從詩集《傳說》﹝一九七一年﹞開始到近著《時光命題》﹝一九九七﹞,表現出他自足的詩的神話結構,以來自原初的生命,結合生身土地台灣的召喚、生命成長記憶的糾纏,通過語言符號﹝意象﹞的運作與聲韻節奏﹝聲籟﹞的斟酌,建構了與其他當代詩人殊異而繁複多
诗人的红尘往事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