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疼痛的护理疼痛是骨科临床中常见的症状,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和心理反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康复,并可出现一系列并发症,随着对疼痛病理、生理认识的提高,疼痛治疗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疼痛已被作为“第五生命体征”来评估。及时有效的止痛,不仅能减轻疼痛对机体的刺激和病人的痛苦,还能减少和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疼痛概述1995年美提出将疼痛列为心率、血压、脉搏、呼吸之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2000年、2001年欧洲以及亚太地区疼痛论坛上提出;“消除产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2002年第10届国际疼痛学会(IASP)与会专家达成共识“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从医学伦理和尊重患者权利的角度出发,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应充分认识到患者有陈述疼痛、表达疼痛程度、得到完全镇痛、受到尊重并得到心理和精神上支持的权利和知情权。主要内容1、疼痛的概念2、疼痛的特性和发生机制3、疼痛的分类和影响因素4、疼痛的临床表现和对生理的影响5、疼痛程度的评估6、疼痛的对症处理和护理措施7、疼痛护理的效果评价疼痛的定义疼痛(pain)是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如在疼痛初始阶段未有效控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急性疼痛可能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影响患者躯体和社会功能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疼痛的性质特点1、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很难加以评估2、疼痛常表示存在着组织损伤3、相同程度的疼痛因个人对疼痛的耐受力不同,出现的反应也不同4、疼痛的强度、持续时间、节律、性质随着引起疼痛的原因或侵犯器官系统的不同而不同5、疼痛存在一个明确的强度界限,即存在最大限度。只要疼痛强度达到一定的程度,其强度就不会再增加。6、疼痛一般可以被治疗和治愈7、疼痛是一种身体保护机制,是重要的危险警告信号。疼痛的发生机制疼痛是特定刺激引起的一种单一感觉,刺激作用于机体达到一定程度,机体组织受损,释放致痛物质,如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钾离子、前列腺素等,作用于痛觉感受器。这些痛觉感受器存在于游离的神经末梢和细纤维组织中,产生痛觉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入脊髓,最后到达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引起痛觉。发生机制:冲动各种刺激(物理或化学性)致痛物质游离神经末梢大脑皮质第一感觉区脊髓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胺、缓激肽、钾离子、氢离子、酸性产物传导途径疼痛
骨科疼痛的护理A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