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春秋繁露》引《诗经》特点初探冯蔚宁(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要:董仲舒《春秋繁露》20多篇称引《诗经》,篇目主要涉及《大雅》、《小雅》、《邶风》、《卫风》、《魏风》、《周颂》、《商颂》、逸诗;多引用《诗经》原来诗句,带有较强的哲理性而少描述性与抒情性,注重《诗经》的“志”与“质”;改易引用《诗经》部分字词或句序,为释文所用;引用《诗经》的一些诗句,进行阴阳灾异观点的阐释;客观上使严肃的论说文章增加了诗意和文采。关键词:《春秋繁露》;称引;《诗经》;义理论述中图分类号:(请自行查找)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65(2011)05-0001-03董仲舒治《春秋繁露》,“把春秋公羊学推向高峰,在当时被尊奉为‘一代儒宗’”[1]47。在汉武帝、汉宣帝之世朝廷“决大疑”、大臣呈奏议乃至“决大狱”,都以《春秋》大义为断,以《春秋繁露》对《春秋》的释义为准的[1]49。“董仲舒对《春秋》经传的阐释,主要包括:突出《春秋》具有纲纪天下的神圣法典的意义;‘大一统’的政治观;‘张三世’的变异观;‘通三统’的改制观;‘德刑相兼’;天人感应和谴告说;经权之说”[1]54。《春秋繁露》81篇(其中有3篇阙文),约22篇引用《诗经》30余处诗句作为阐释经文的材料,增强了说理文的说服力和文采。《春秋繁露》引用《诗经》的篇目,根据刘毓庆、郭万金统计,涉及的有:《国风》3篇,即《邶风·谷风》、《卫风·氓》、《魏风·伐檀》;《小雅》8篇,即《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小宛》、《巧言》、《小明》、《大田》、《绵蛮》;《大雅》10篇,即《文王》、《大明》、《棫朴》、《皇矣》、《文王有声》、《假乐》、《抑》、《云汉》、《烝民》、《江汉》;《周颂》3篇,即《我将》、《武》、《敬之》;《商颂》1篇,即《长发》;逸诗1篇,同时强调“《诗》道志,故长于质”和“《诗》无达诂”的诗学观点[2]228-234。一、《春秋繁露》多引用《诗经》原句,内容有较强的哲理性而少描述性与抒情性,注重《诗经》的“志”与“质”为巩固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维护君权,《春秋繁露·玉杯》提出:“《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3]31,君王必须受天道和道德制约,接受“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熏陶。所谓“君子知在位者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诗》道志,故长于质”[3]35-36。有很强的经世致用意味。周桂钿认为,社会现实是董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受到汉武帝的欣赏,主要是因为有现实的针对性,针对的也是汉武帝关切的问题”[4]356。而思想现实是董学论证方法的依据,《春秋繁露》就是“借阐发《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来论证自己的政治主张”[4]357。苏舆解释:“《诗》言志,志不可伪,故质[3]36。”《春秋左传正义》中有赵孟“《诗》以言志”的话[5]1997,他说的是“赋诗言志”,是从用诗角度说的,而不是指诗的本质是言志的[2]155。刘毓庆采纳李学勤先生的观点,认为《孔子诗论》中“诗亡隐志”,是孔子对诗的人伦道德和政治教化意义进行了开掘,使得“人们开始由对外加于诗上的‘志
《春秋繁露》引《诗经》特点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