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博览》2015年6月刊《宽容,生活中最甜的甘蔗》有感乐平第十小学王才生从事教育工作十几载,《教师博览》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从一本本《教师博览》中,我聆听了教育家们的循循教诲,感受到了大师们的教育智慧,让我学会了与学生相处与沟通的方法,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向,使我和我的学生共同健康地成长。今天,我在《教师博览》中又捕获了一篇好文章——《宽容,生活中最甜的甘蔗》。这篇文章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至今还让我思绪万千。文章叙述了西南联大时,在物质生活上,大师们几乎陷入了绝境。可是,“他们虽然落魄,却不失乐观、宽厚”。朱自清先生在大街上被叫花子拦住讨钱,朱自清先生告诉叫花子,自己是西南联大的教授。叫花子一听,撒腿就跑,说道:“他们,可是比我还穷的。”这次的尴尬糗事,却成为了大师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另一位大师,生活更苦,他就是文史学家、楚辞研究专家游国恩。一次,刚发了薪水,他高高兴兴地买了两袋米,并请了一个挑夫挑送。挑夫走得快,不见了大师,再想想自己一家人正在挨饿,于是挑夫一头钻进人群里,失去了踪迹。大师两手空空地回到家,游夫人叫他快报警。可是大师纹丝不动,坚决地说道:“他们家需要米,这个挑夫比我们更需要”。是啊,一个人在受到别人侵害时,首先不是恨别人,而是设身处地地想他人所想。这是大爱,这是宽容。这种宽容,是人生历程中最甜的甘蔗。但是,对别人的宽容,不正是对自己的善待吗?试想一下,如果游大师一家人放不下那两袋米,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个挑夫,如同大海捞针一般,谈何容易。游家人的心里就好像被两块巨石沉甸甸地压着,他们要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要经历多久的煎熬啊!即使游大师费尽周折,找到了那个挑夫,此时的游大师已经身心疲惫了。看着挑夫那嗷嗷待哺的儿女,看着一家人揭不开锅的窘况,谁又忍心把那缸里仅剩的米提走呢?因此,游大师此举实为明智,既成他人之美,又为自己卸下了沉重的包袱。由此,我想到我的教学。我刚从一所农村小学进入乐平市第十小学,所教的学生数也从原来的二十几人增加到了近七十人。以前,只要老师走进教室,学生就会安静下来,注意力会马上集中起来。而现在班上的学生,我第一次走进教室时,他们依然我行我素。我需要强调好几遍,他们才会进入学习状态。这大大浪费了我的时间和精力,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使出浑身解数,整天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但收效甚微。读了《宽容,生活中最甜的甘蔗》这篇文章后,我豁然开朗。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学会宽容,放低自己,尊重学生。学会宽容、善待学生,以心换心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包容学生的过失,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放低自己,摘去师道尊严的面具,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感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由,同情他们,支持他们,鼓励他们,引导和帮助他们,不骄不躁,不歧视,不挖苦,遇事不冲动,心平气和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宽容学生,放低自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亲可敬的人,我们的教育才会焕发光彩,我们的人生价值才会得到充分体现。宽容学生,放低自己,绝不是懦弱和畏
宽容他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