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一个居士学佛人应有的认知.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 笔者自学佛修行以来,面对诸佛菩萨时,内心不时自我要求、自我反省,是否常存感激之心。尤要感谢善知识的开导与适时的教化,让我一步步走入佛土的世界。回顾来时路,深感世间学佛的确是需要一些方法与指导。特别是在「心」的认知,「心」的运作,「心」的层次,更须经过一些洗练才得以清净,因此花一些时间来磨练是必需的,而「娑婆世界」就是很好的练习场所。各种六道的「心」会不时出现在周围,让我们遭遇各种行为模式,也因此生为「人身」是最可贵的,除了磨练之外,尚有听闻佛法、读经、持戒....等途径,让我们易入佛门走入修行的路程,依次地修行,福慧双修后,达道即生成就自心是佛,来去自如,妙不可言的世界。且依经书,都可证验到修行的次第果位。佛教的经书(如大藏经),除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开示,并包含历代高僧及大善知识所遗留下的宝典。「华严经」介绍诸佛世界(华藏世界),「楞严经」著重实证,非实证无以契真常,并介绍「心」的状态及相关的五十种「心」魔。「楞伽经」介绍「空性」的理念。「净土五经」(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菩贤菩萨行愿品)介绍净土的妙境,以及诸佛菩萨修证成佛的成果。「心经」是介绍开悟的境界。「维摩诘经」是一部居士修行的经典,其余尚有由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弟子以「如是我闻」....开示出「药师经」、「地藏经」....等不计其数。这些学佛的重要经典,经实证实修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实证再印证经书就知其真正涵意,一般人常以片面文字或「自我」的观念看待经书,结果是有差距的,愿各位同修拨一点时间在实证实修上下功夫才有意义,而勿落入「文字障」。药师山善觉寺是佛教居士修行的道场,以实证实修入佛世界,期望佛弟子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最后以出世间利益众生为目标。这两年下来,深体紫虚居士在宏法之余,关心护持学佛弟子的殷切。紫空居士劝导时的苦口婆心。笔者年来有些感想,借此一园地,期望各位同修共同注意下列事项:(一)「人」先做好: 虚「心」接受孔子的理论,儒家的学说。遵重人间的伦理孝道,如夫妻、父子、婆媳、与妯娌的相处,须知退一步海阔天空,彼此相知相惜,互相关怀鼓励,共同圆融圆满人生。孔子说:少年戒之在斗,中年戒之在色,老年戒之在得,亦是儒家「戒」人「心」的良言。(二)「心」的问题: 修行中贪嗔疑慢疑淫业障,不时由心中起,引起行为的失常而造口业、意业、身业以致无法心「净」。要了解有些业是可悔,用忏悔方式可消;但有些业是不可悔,那就会因业转成业力的迁引而轮回六道,生生世世无法跳脱,「苦」中而仍不自「觉」。以居士身学佛,「心」一定要守住,不受境转,要得心清净。依大智度论四十三说:「菩萨渐近佛道故不生邪见、烦恼、戏论,即时得心清净,心清净果报,故得身清净(相由心生)。」,佛教内有各种戒律帮助修行人避免犯戒,如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三坛大戒及最高乘的「心」戒....等,不厌其烦详尽规范其「心」。起心动念都要注意有没有慈悲心、平等心,长期下来,这个「心」调教好了以后,禅坐时妄念少,杂念少,才不会像运动会般乱奔而容易入定。入定时,凡贪神通、贪法等不正念的修行很容易外道及魔道,要感念戒律是苦口婆心的规劝「正心」。因此金刚经内言明『所有「相」皆虚妄』,你若非以清净心念佛,就会有各

一个居士学佛人应有的认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雾里行舟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19-04-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