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语用预设与言语幽默.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语用预设与言语幽默学号:00002姓名:赵德旭【关键词】语用预设预设的合适性可撤销性共识性言语幽默【摘要】幽默是以语言为媒介,根据特殊语境,运用轻巧而诙谐的语调,暗示说话者的意图,达到艺术的效果。本文运用预设理论从语用角度分析言语幽默的生成、理解与欣赏。一、引言幽默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不仅起着改善人际关系、调节谈话气氛的作用,而且还能体现个人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幽默言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颇受语言学界关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语言学家对幽默的研究一般着眼于修辞格、合作原则、关联理论、言语行为、言语行为与指示语等语用原则与要素。本文拟从语用预设(前提)理论的角度出发,尝试运用预设的共识性、合适性和可撤销性等特点来解读言语幽默。二、预设与预设性质 1、预设(presupposition) 预设(presupposition)被译为“前提”、“先设”等,是源于哲学研究。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佛雷格、罗素、斯特劳森最先对预设问题进行了研究。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这个概念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兴趣。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预设: 张三会唱歌。这句话的预设是(以下用>>表示):存在张三这个人。如果这句话被否定或被质疑,仍以原句的预设为预设,这是预设的一个特征。(徐盛桓,1993) 即:张三不会唱歌。与:张三会唱歌吗? 仍>>存在张三这个人。以上分析主要是从语义角度,即在句子语义结构层面上展开(何自然、陈新仁,2002:140),而语用学范畴下对预设(前提)的理解和定义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看法认为“前提是说话者传递交际意图时对其意图的传递所作的设定”;第二种看法认为“语用前提是有效实施言语行为必须满足的恰当性条件”;第三种看法认为语用前提指“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何自然,2002:141)语用预设是从语用(使用语句的语境及说话人的身份、知识背景等)上分析预设。它包括这样三个要素:说话人a通过话语s预设命题s’。 2、预设的性质(1)预设的共识性。共识性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交际双方的共有信息,既可以是共同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是共同的言语环境、共同的文化背景。(2)预设的合适性。预设合适性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与特定的语言环境相协调。具体地说,为了使预设能被交际者所理解,必须满足一定的语境条件,如参与者个人的身份、性别、年龄,他们之间的亲缘、地位关系,涉及者的状况以及其他的客观背景,等等。(3)预设的可撤销性。一定的语言结构可以产生预设,但是背景信息、特定语境和言语内容相斥会导致预设消失,这叫预设的可撤销性。(4)语用预设的非规约性。非规约性指的是语用含义并不是话语包含的语词本身所体现的意义,或者它并不是话语的字面意义,而是根据特定的话语环境推导出来的意义。三、语用预设与言语幽默 1、取消语用预设的共识性产生幽默共识性的存在保证了交际的有效性。假如言语交际双方具有共有知识,那么预设对于听话人具有可接受性;反之,往往不能使有效信息顺利传达,在言语交际中产生障碍,导致“不和谐”现象的出现,产生幽默效果。如: 小张邀请好友晚上去他家吃饭,好友答应如果不去看女友就来。傍晚,小张打电话给好友:“在干吗?”“准备出发”“好,快点,我们都在等你”“不,我出发去看女朋友。”此处幽默效果的诱发因素就是基于取消了预设共识性,小张理解的“准备出发”是去他家,而好友指的是出发去看女朋友。 2、取消预

语用预设与言语幽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雾里行舟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1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