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勤俭节约征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孔明先生曾经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讲的是,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这不正体现了,节俭对于道德修养有着重要作用。我们不难看出,自古以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具备勤俭节约这一美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陈后主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是南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位七年间,兴修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嫔妃、文臣,四处游玩。最终以致南朝灭亡。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万事都要有个度,不能超过这个度。不管个人有多么富裕或者是国家有多么繁荣,勤俭节约的美德也不能够丢。如果过于贪图享乐,而忽视现实。那么终将会食到自己种下的恶果。曾几何时,“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常常在耳边回荡;“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仍然萦绕在心头。曾几何时,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到,“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呼吁中国人民,厉行节约,继承和发扬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能力;节约,也是一种创造。在周总理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时,刚一到,就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了的都不能做。”原来,这张纸上,写着20多种菜,鸡鸭鱼肉都在内。接待的同志非常不解,但还是照办了。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周恩来是全世界都为之赞叹的人格魅力,成为了中华名族勤俭节约优秀美德的化身。现在的生活条件和毛主席、周总理生活的那个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不管是经济,是外交;从个人,还是国家。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跨越,我们已经体会不到那个时候的人对生活的不放弃,也感受不到那时候的人的淳朴与借节俭。但是就算条件再好,物质多丰富,也不能丢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本色。从国家层面来说,一个真正富裕的国家,不只是拥有多少资源,更不只是看你有多少钱。而是在这基础上,每一个属于这个国家的人,都能够在富裕的基础上,自觉的厉行勤俭节约的美德,不奢侈,不浪费。那么,这个国家才是真正的富可敌国。如果我们不注意节约,盲目的开发和浪费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难以支撑。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从个人来说,我们并不反对以正确的,可持续的方式提高生活水平,盲目的追求“清教徒”或者“苦行僧”式的生活,不是我们今天倡导勤俭的本意。现在,在21世纪,面对着富足的物质和各种各样的奢侈品的出现,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财富,一种精神上的财富。以前,人们那种对生活的永不言败的精神再也看不到

勤俭节约征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在水一方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