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温廷敬及其诗时间:2008-2-115:38:47作者:郑焕隆温廷敬是清末到民国期间粤东地区卓越的学者、诗人,在全省乃至全国,也属有数的文史学家和地方史志专家,编著宏富,有的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但至今并不为世人所深知。近二十年来,潮汕、梅州等地印行的各种书刊,极少有介绍其人及著述的资料,更未见有对其诗所作的述论。故不揣翦陋,写此文作粗浅介绍。温廷敬(1869—1954),字丹铭,号止斋,早年笔名讷庵,晚岁自号坚白老人,广东大埔县百侯镇人,家世业医。幼聪慧,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五岁诵《千字文》、《千家诗》,六岁入塾,夜间温习功课外,补授《古文选本》、《古唐诗合解》及《左传》等书。学作对与小诗,与兄、从兄诸人比艺唱和。九岁诵《五经》,学作制艺(八股文),被当地学界名流誉为神童。年稍长,“喜诸子百家,群经全史,尤嗜经济家言”(1)。光绪十五年(1889),考“郡庠第二”(郡庠指府学)。俗称秀才。此后数年仍在该处深造,岁试科试俱第一。原可即赴省参与乡试,因事延至光绪二十年始得成行,但因“文体简古”而落榜。其后又数次赴考,都因各种意外而未中。此时已萌生变法维新思想,决心不再参加科考,转而注重研习“新学”,谓“非西学西政之书不读”,并撰作不少主张西学西政的诗文。 1895年作《甲午感事》诗(2),系有感于去年甲午之战中国之败于日本。该诗“慷慨激昂,暴揭时弊,言人所不敢言”,大为当时的韩山书院山长温仲和赏识(3),不久传遍粤东学界。曾任江苏、福建巡抚的丁日昌第三子叔雅,“才气纵横,目中几无余子”,读后即邀约晤谈,“抵掌纵谈时局与治学要旨,益倾倒,遂订交焉”(4)。不久被聘为韩山师范学堂教习。其后,通过温仲和,结识台湾抗日爱国义士丘逢甲(5),二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温以亦友亦师待之。1902年(光绪28年),丘逢甲、温仲和于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被聘掌管教务,兼授史地课程。从此即移家汕头。同文学堂开设“西学”,开粤东地区新学先河。于此同时,兼任汕头最早的报社“岭东日报”主笔,不久后以欲专力同文学堂办学,乃辞去。数年后,美国发生迫害华工事件,同文师生发起抵制美货运动,温氏在集会上发表激烈的反美演说,引起当道注意,予以追究。以不使学堂受连累,辞去教职,仍回岭东日报任主笔。约一年后,应邀赴广西任桂林优级师范教务并授课,亲自编写数种讲义。留不久,“有事辞归”。1909年(宣统元年),挚友何士果邀赴吉林主持该省调查局编辑科(6),编成并出版调查报告三册。约年余,以事辞云。 1912年(民国元年),出任惠潮梅师范学校(即后之韩山师范)校长,大力整顿校务,清理校产,但地方阻力大,不久辞去。嗣后历任金山、回澜等中学及广东高等师范教席。1923年(民国12年)任汕头公言日报主笔,为该报撰写发刊词:“公言者,非一人一党之公言,而是国家天下之公言也。”对于报社言论,要求做到“毋徇于意见,毋动于客气,毋瞀于瞽论,毋惑于虚誉,毋诱于利禄,毋胁于威武。”在报上发表大量反对“内战残民”的诗文。但后来报社掌权者竟不顾信誉,献媚当局,歌颂新上任的残民镇守使。于是愤而辞职。 1928年,任设在汕头的大埔县修志馆总纂,亲自撰写人物志。该县志后陆续修成。于此前后,汕头成立孔教会,被推为首任会长(7)。1930
温廷敬及其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