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参观老舍故居.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参观老舍故居老舍与鲁迅一样也是我心目中最崇敬的大师,一位全才的文人。他能写小说,写剧本,写诗歌,写曲艺,写散文,翻译英文,也会用英文写剧本。他爱好打拳、唱戏、养花、养猫、旅游,他会说相声、会唱京戏,会欣赏画、喜欢下小馆等等,他是一位东方文化的活化身!他还热忠于办教育,做一些教老百姓讲卫生、办女工工厂、为穷人募捐棉衣等等很实际很务实的工作,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这样一个富有情趣、热爱生活、善良的人,最终却以悲惨的方式离开了人世,每每想起就让我悲愤不已!正因为此,在北京待了这么久,我迟迟没有去瞻仰他的故居,那是潜意识里想避免内心引起疼痛!  我前往的是丰富胡同19号,这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国归国后,自己花钱购买的。他在这里住的时间最长,直至辞世。丰富胡同19号位于东城区灯市口西街,这是一条窄窄的且不长的胡同,窄到小汽车都难以开进去。尚未走进院落,只是看到胡同口老舍故居的标志牌,就感觉在走近老舍,心中立即涌出一股悲伤。走进胡同十几米,第一座院落就是19号,不知这序是怎么排的?  老舍故居是一座很普通的旧式二进门四合院,坐西朝东。一进门不大,迎面是一堵灰砖砌成的影壁墙,墙中间有个红色的福字,南边一侧有两间小房,房头有条小道通向小院,小院不大,里面还有几间矮小的房子,但这些都作为工作人员的办公处谢绝参观,可供参观的只是二进门的院子。  二进门也不大,门朝南。迎面是在北京也极少见到的五彩木影壁,中间也有个红色的福字,这是老舍夫人的亲笔。这影壁墙比普通的要小些,显得时间更为久远。  院子里青砖铺地,正房朝南,两侧是老舍先生亲手栽植的两棵柿子树,每到深秋季节,柿子成熟了,红彤彤地挂满枝头,非常好看,老舍夫人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丹柿小院”。院子靠西南角的地方,有个半人高的金鱼缸,据介绍老舍写作休息时喜欢在此观鱼。老舍还特别喜欢菊花,据说能多达几百盆,每到菊花盛开时节,很多朋友纷沓至来赏菊。  正房的明间和西侧房是会客用,东侧是老舍夫人的卧室兼画室。两边的侧房是孩子们住和生活起居的地方,现在成了展室。我特别注意地看了老舍的卧室兼书房,那是隐夹在正房西侧的西耳房。老舍说这是小院最安静的地方。在我看来,不仅小,而且光线和通风都很不好,设施也非常简单。《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等等不朽的作品就诞生于此!一切都保留着原样,桌上还放着他常用的笔、眼镜、小收音机等,桌上摊开的日历停留在1966年8月24日这一页,这一天他离开了书房、走出了家门、投湖自尽,为抗议遭受的凌辱,毅然走上了不归路!  我也很仔细地看了介绍他生平的资料、图片和生活照片,就像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大师立在跟前。  老舍先生出身寒苦,不到一岁时,当护军的父亲战死在天安门的和八国联军对抗的巷战中,他跟着寡母长大。母亲的教导使他从幼小起就充满了对军国主义的仇恨。后来,当他成为作家时,爱国主义永远是他的第一主题。 老舍先生曾说,抗战期间,他的每一部作品,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次谈话,都没有离开过抗战这个主题。他说,他死后,愿意有人替他立一块矮碑,上面写着:“文艺界尽责的

参观老舍故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hangjinlai
  • 文件大小73 KB
  • 时间2019-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