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科学决策能力的长效机制探讨...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
①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执政能力的强弱具体体现在其领导的政府行政决策能力的大小、行政绩效的高低。各级行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大多是中共党员,他们行政决策能力体现和反映我党执政能力。“行政效能是行政管理的核心,既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反映,也是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行政活动效果的度量与评价,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执政党和政府行政改革追求的目标与原则。”②地方党政机关和党政领导干部存在着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控制和驾驭各种改革能力不强、本领恐慌以及行政效能较低的问题。其中,决策造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那么,掌握决策规律,尤其是行政决策的三大规律,既是增强对我党执政规律认识的重要内容,又是各级党政机关和党政领导干部更好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掌握和驾驭科学决策规律,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必须掌握行政决策的三大规律,即:决策者的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规律、决策者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规律、决策者的思维逻辑和客观现实的历史进程相统一的规律,建立在对行政决策体系的总体认识和系统把握的基石上。
(一)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必须掌握决策者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规律。这是决策制定阶段的基本规律。决策是在具体的管理活动开展之前对未来管理活动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和途径作出选择和判断的过程,是决策者的主观认识如实地反映客观对象的发展规律并据此作出行动的方案、方针、计划、政策,甚至形成理论的过程,如果决策者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甚至完全相背离的话,那么,据此作出的方案、方针、计划、政策就是错误的。而且,客观实际本身(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容量、消费需求)也是一个巨大的变量,情况在不断的变化,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经常发生“此一时、彼一时”的循环。即所谓的“事过境迁”、“时过境迁”。如果照抄照搬别的国家、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如拉美模式),按图索骥、刻舟求剑的话,那么,所作的决策只能导致损失惨重、一败涂地,就会落入“拉美陷阱”,引发类似于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况且,信息传递有“漏斗效应”,信息紊乱、信息滞后、信息失真对决策主体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决策者不遵循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规律,无视客观存在及其固有规律,轻率决策,那就注定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这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③
(二)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必须掌握决策者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规律。这是决策实施阶段的基本规律。决策的正确与否,不以决策者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必须付之于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实践,由实践的效果来检验。如果决策的方案、方针、政策、计划,在组织实施中能够变成下级和群众执行的自觉行动,达到预想的结果,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那么决策就科学,否则,决策就错误或者有缝隙缺陷需要重新修订、完善。因此,决策组织实施,必须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规律,使决策方案在组织实施中得到验证、补充、丰富和发展。这个过程,实际上内在地、逻辑地蕴涵了四个价值评价标准:实践性标准,群众性标准,主体性标准、科学性标准。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是检验决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判断决策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准确与否的重要尺度;是否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决策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调动激发干部群众参与、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衡量决策价值大小的重要标杆;而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如何直接决定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怎样、行政决策的收益和成效的大小。
(三)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必须掌握决策者的思维逻辑和客观现实的历史进程相统一的规律。这是决策→执行→反馈→再决策→再执行→再反馈的、不断循环往复上升过程中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不仅要求决策者适应决策对象的变化趋势和变化了的主客观条件,对原决策方案、决策目标和决策的价值标准作适当的修正、调整和完善;而且要求随着决策进程的推移转变,从而达到思维逻辑的进程和客观现实发展的历史进程相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科学发展的速度、稳妥改革的力度和人民群众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实施
“以人为本”
提高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科学决策能力的长效机制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