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高校校园暴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张燕婷/付佳荣【专题名称】社会工作【专题号】C42【复印期号】2014年08期【原文出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沪)2014年2期第40~46,100页【英文标题】TheResearchofSchoolSocialWorkInterventioninCollegeCampusViolence【作者简介】张燕婷,付佳荣,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 523000 张燕婷(1977-),女,北京人,东莞理工学院政法系讲师,英国博尔顿大学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研究; 付佳荣(1986-),男,黑龙江人,东莞理工学院政法系讲师,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主要从事学校社会工作研究。【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园暴力逐渐升级和恶化,说明了传统的高校暴力预防和干预模式存在一些不足。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方法,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校园暴力的介入过程中有着独特的空间与优势。本文旨在把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引入校园暴力的预防和干预体系之中,并从学生、学校、家庭、社区等系统进行分析,尝试构建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相互融合、多元整合的介入模式。Inrecentyears,,schools,munitiesandbuildthemutualintegrationunderuniversitysocialwork'sperspective-diverseresourceintegrationmodel.【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高校/校园暴力/社会工作介入schoolsocialwork/collegecampusviolence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4)02-0040-08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校园暴力逐渐升级和恶化,2004年的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2010年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凶杀案,以及2013年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等,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高校校园暴力不仅对受害者及其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而且破坏了校园的稳定与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了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高校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传统的高校暴力预防和干预模式面临的困境与不足,无法有效回应转型期各种新问题和新状况对高校大学生的诸多影响。目前,对于高校校园暴力的分析主要基于法学、犯罪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视角,在实务过程中往往基于传统行政化的介入模式。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方法,学校社会工作在英美国家具有较长时期的发展历史和实践经验,如在美国,针对学生所受学校、家庭和社区环境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包括传统临床模式(thetraditionalclinicalmodel)、学校变更模式(theschool-changemodel)、社会互动模式(thesocialinteractionmodel)和社区学校模式(munitymodel)①和学校-社区-学生关系模式(munity-studentrelationsmodel)②在内的多元学校社会工作模式。日本的学校社会工作也注重对学生逃学、被欺负、被虐待、发展障碍等方面的援助和介入。③香港地区在政府支持下,积极地推行“一校一社工”机制,为不同层次的学校青少年提供了多元化社会工作服务。④这表明,国际上,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包括高校、中小学等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已成为惯例,学校社会工作在介入高校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等事件中有着独特的空间与优势。本文尝试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对高校校园暴力的介入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并通过一种多元整合模式的建构,以助推学校社会工作协助高校学生工作的相关服务和实践。 一、校园暴力发展的新态势: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前提 (一)高校校园暴力内涵演化及其界说 在进行高校校园暴力的介入
高校校园暴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备考复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