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适用于课程论文、提交报告)科目: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师:张德昭姓名:张鹏学号:20150701019专业:机械工程类别:——上课时间: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考生成绩: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阅卷评语:阅卷教师(签名)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治理研究摘要: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恶化科研学术氛围,扰乱高校科研学术秩序,浪费社会科研资源。如何有效防范治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学术不端定义,分析学术不端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学术不端防范治理措施。关键词:学术不端,成因,防范治理近年来高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已经严重侵害到学术和科学研究的正常有序发展。学术不端行为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准则,是学术良性发展的障碍,也是当前高校共同积极遏制和防范的行为。因此需要深入分析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以净化科研环境,促进高校科研的诚信道德建设,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和内涵关于学术不端问题,多是就事论事,所以在概念使用上就显得比较随意。人们往往把关于学术的一切不端正、不规范的行为统称为学术不端。对于学术不端,西方国家一些著名的学会、协会和研究机构均有自己的见解和定义。例如,1988年,美手册》第一次提出科学不端行为的一般性定义:“编造、伪造、剽窃或其他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中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目过程中的伪造、篡改、剽窃。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则将不端行为定义为伪造、篡改、剽窃和其他严重背离公认准则的行为。美国公共卫生局(PHS)对学术不端行为是这样定义的:在申报、开展或报导研究项目过程中,出现伪造、篡改、剽窃或其他严重背离科学共同体所公认的东西的行为。1992年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国家医学研究院等组成的22位科学家小组给出的科学不端行为定义:“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或剽窃行为。”[1]德国马普学会通过的《关于提倡良好科学实践和处理涉嫌学术不端案件的指南》中,关于学术不端是这样强调的,“科研人员不能伪造、修改数据,不能出现剽窃、欺诈行为,更不能强行占有他人(包括自己学生)的成果。”英国牛津大学规定,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研过程中,以故意、危险或疏忽的态度违规提交、实施和汇报研究结果,在此过程中有伪造(falsification)、抄袭(plagiarism)和欺骗(deception)的行为[2]。其中包括未遵守公认的实验规则,从而对人、动物或环境带来风险或造成严重伤害,以及在学术研究中通过串通、隐瞒等行为来助长学术不端风气等行为。此外,任何预谋和企图去做以上事情也属于学术不端行为。雷丁大学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研过程通过欺骗为自身或他人谋利益的行为[3]。而利兹大学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对学校在校职工和学生正常运行的学术活动造成恶意干扰(maliciousinterference)的行为[4]。虽然英国各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指在科研活动中把他人成果当作自己成果、编造虚假数据为自己或他人获取利益的行为。我国学者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多在道德层面上探讨,一般认为学术不端主要指学者涉及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
高校学术不端防范治理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