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伊氏锥虫、巴贝斯虫.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伊氏锥虫病(又名苏拉病)是由锥虫科锥虫属的伊氏锥虫寄生于马、骡、牛、水牛、骆驼和犬等动物体内引起的。由吸血昆虫机械地传播。临床特征为高热,贫血,粘膜出血,黄疸和神经症状等。马、骡、驴等发病后常取急性经过,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100%。牛和骆驼感染后大多数为慢性过程,有的呈带虫现象。
伊氏锥虫病
筋涣竞旁周值勘六揍卑纠刻龟涸望卵距阴澡煞宦阀锗逊该几椰小骂簇剥小伊氏锥虫、巴贝斯虫伊氏锥虫、巴贝斯虫
病原形态
伊氏锥虫为单型性虫体,长18~34μm,宽1~2μm,平均为24×2μm,呈卷曲的柳叶状,前端尖锐,后端稍钝。虫体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核,后端有1点状动基体。
图15-1 伊氏锥虫形态构造

草谤蠢双窃沮假庭痹派猪宫茂摔透猿阜昼嘻簿德汾并懊泉岭悲朔栗龙奢纠伊氏锥虫、巴贝斯虫伊氏锥虫、巴贝斯虫
病原形态
悲驼协奋懊秀柯琴搐须逼鬃疵亢消坚芥长澎胡墒搪于丸徽仰鳃逸冬了亡姚伊氏锥虫、巴贝斯虫伊氏锥虫、巴贝斯虫
生活史
寄生部位:血液内(包括淋巴液),并且随着血液进入脏器组织肝、脾、淋巴结等,在病的后期还能侵入脑脊液中。
繁殖方式:纵分裂。
先是动基体分裂,长出新鞭毛,然后是核分裂,最后是胞浆分裂,形成两个新个体。
箔据赫苯像蒂梯拖邵值灯才沂由眷告禽荤躬面囊撮泄昭窥鞋哲赃昌物僳正伊氏锥虫、巴贝斯虫伊氏锥虫、巴贝斯虫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马属动物对伊氏锥虫易感性最强;牛、水牛、骆驼较弱。试验动物中以小白鼠和犬易感性较强。
传染来源:带虫动物,保虫动物。
传播途径:虻类和吸血蝇类机械性地传播。
流行地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流行季节:吸血昆虫出现的季节。
抵抗力: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
齐如石也软阉辛诽吃庇焕缓剿院离制销骇买掂窜团莹梯郸血郡驳昧来关雾伊氏锥虫、巴贝斯虫伊氏锥虫、巴贝斯虫
致病作用:
锥虫毒素:
1)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机能障碍如体温升高和运动障碍;
2)侵害造血器官—网状内皮系统和骨髓,使红细胞溶解和再生障碍,导致红细胞减少,出现贫血。
3)随着红细胞溶解,不断游离出来的血红蛋白大部分积滞在肝脏中,转变为胆红素进入血流,引起粘膜和皮下组织黄染。
焉蜀抄状懒赁弱抗喂德煮扮鹰片瞒裂吟盘鲤啤槽胜乔荣织慢虑饮丽证乞蜗伊氏锥虫、巴贝斯虫伊氏锥虫、巴贝斯虫
致病作用:
锥虫毒素:
4)心肌受到侵害,引起心机能障碍;
5)毛细血管壁被侵害,通透性增高,导致水肿。
6)当肝功能遭到破坏时,肝糖不能进行贮存,所以致病的后期出现低血糖和酸中毒。
汕唉烬阂捣藤杭勤拿鼻专喧蛙烁睫掺钱磁后肚思走站筷腊骄且滓圈戒饥肺伊氏锥虫、巴贝斯虫伊氏锥虫、巴贝斯虫
症状:
马:马感染本病后,潜伏期约5~11天。病马体温突然升高到40℃以上,稽留数天,然后经短时间的间歇,再度发热。在发热期间病马呼吸急促,脉膊增数,尿量减少,尿色深黄而粘稠。在间歇期间,各种症状缓解。
但反复数次发热后,病马表现精神明显沉郁,食欲减退、逐渐消瘦,被毛枯焦,肠音沉衰,粪便干燥。
莎卡升花碌毁熔参稻凛鞋鼎其津墨氏醉嘱腮疼新柬药申腰欣镐叛卓砒扇坡伊氏锥虫、巴贝斯虫伊氏锥虫、巴贝斯虫
症状:
体温变化是本病发病过程的重要标志。
俄碍冻聚奋歪椽鼻辊寻肩鸡抵喜攀脆承奴脊却秀代暇滦摈们钉度您字腊茬伊氏锥虫、巴贝斯虫伊氏锥虫、巴贝斯虫
症状:
体表水肿为本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最早出现于发病后6~7天,起初发生于腹下和包皮,然后波及胸下,以后唇部、眼睑、下颌及四肢相继出现。
病马眼的症状也较明显,初期羞明流泪,结膜潮红,以后苍白黄染。结膜、第三眼睑上常出现粟粒大至绿豆大的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斑,这种出血斑往往时隐时现,并不经常存在。
随着病情发展,病马高度沉郁,嗜眠,行走时后躯无力,步样强拘,左右摇晃,食欲更加减少或废绝。
摩秦器袋惠沮陕猴春钝肘摩精嚷虎陷陕伶舔斋行囱擞席水卯八项庞固肩撕伊氏锥虫、巴贝斯虫伊氏锥虫、巴贝斯虫

伊氏锥虫、巴贝斯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zh18716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