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伊氏锥虫、巴贝斯虫.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伊氏锥虫病(又名苏拉病)是由锥虫科锥虫属的伊氏锥虫寄生于马、骡、牛、水牛、骆驼和犬等动物体内引起的。由吸血昆虫机械地传播。临床特征为高热,贫血,粘膜出血,黄疸和神经症状等。马、骡、驴等发病后常取急性经过, 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 100% 。牛和骆驼感染后大多数为慢性过程,有的呈带虫现象。伊氏锥虫病病原形态伊氏锥虫为单型性虫体,长 18 ~ 34 μm,宽1~2μm, 平均为 24 ×2μm, 呈卷曲的柳叶状, 前端尖锐,后端稍钝。虫体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核,后端有 1点状动基体。图 15-1 伊氏锥虫形态构造 1. 动基体 2. 鞭毛 3. 空泡 5. 波动膜 : 血液内(包括淋巴液),并且随着血液进入脏器组织肝、脾、淋巴结等, 在病的后期还能侵入脑脊液中。繁殖方式: 纵分裂。先是动基体分裂,长出新鞭毛,然后是核分裂, 最后是胞浆分裂,形成两个新个体。流行病学易感动物: 马属动物对伊氏锥虫易感性最强;牛、水牛、骆驼较弱。试验动物中以小白鼠和犬易感性较强。传染来源: 带虫动物,保虫动物。传播途径: 虻类和吸血蝇类机械性地传播。流行地区: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季节: 吸血昆虫出现的季节。抵抗力: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致病作用: 锥虫毒素: 1)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机能障碍如体温升高和运动障碍; 2)侵害造血器官—网状内皮系统和骨髓,使红细胞溶解和再生障碍,导致红细胞减少,出现贫血。 3)随着红细胞溶解,不断游离出来的血红蛋白大部分积滞在肝脏中,转变为胆红素进入血流, 引起粘膜和皮下组织黄染。致病作用: 锥虫毒素: 4)心肌受到侵害,引起心机能障碍; 5)毛细血管壁被侵害,通透性增高,导致水肿。 6)当肝功能遭到破坏时,肝糖不能进行贮存, 所以致病的后期出现低血糖和酸中毒。症状: 马: 马感染本病后,潜伏期约 5~ 11 天。病马体温突然升高到 40 ℃以上,稽留数天,然后经短时间的间歇,再度发热。在发热期间病马呼吸急促, 脉膊增数,尿量减少,尿色深黄而粘稠。在间歇期间,各种症状缓解。但反复数次发热后,病马表现精神明显沉郁, 食欲减退、逐渐消瘦,被毛枯焦,肠音沉衰,粪便干燥。症状: 体温变化是本病发病过程的重要标志。症状: 体表水肿为本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最早出现于发病后 6~7天,起初发生于腹下和包皮,然后波及胸下,以后唇部、眼睑、下颌及四肢相继出现。病马眼的症状也较明显,初期羞明流泪,结膜潮红,以后苍白黄染。结膜、第三眼睑上常出现粟粒大至绿豆大的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斑,这种出血斑往往时隐时现,并不经常存在。随着病情发展,病马高度沉郁,嗜眠,行走时后躯无力,步样强拘,左右摇晃,食欲更加减少或废绝。

伊氏锥虫、巴贝斯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