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述科举考试创建的历史意义。创设科举制度的意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赵恒《励学篇(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尤其是私学的发展(4)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2、请分析中国古代刑罚演变的规律。1、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立法指导的变化。2、高度集权的家长制统治,统治者权力无限制,造成刑罚具有不稳定和不确定的特点。3、宋、元、明、清时期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更加加强中央集权,用重典治天下,故而刑罚更加残酷3、论述西周缔结婚姻的形式要件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结婚的实质性条件:同姓不婚;五不取(逆家子、乱家子、世有刑人、世有恶疾、丧妇长子);服丧期间;结婚年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形式要件:六礼、成妇之礼西周婚姻的成立,程序上必须符合“六礼”。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⑴纳采,即男方请媒人向女方送礼品求婚;⑵问名,即男方请媒人询问女子姓名、生辰,卜于宗庙,请示吉凶;⑶纳吉,即卜得吉兆后即定婚姻;⑷纳征,又称纳币,即男方使人送聘礼到女家;⑸请期,即商请女方择定婚期;⑹亲迎,即在结婚当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终成立。六礼已毕只意味着完成了成妻之礼,还须在次日完成“谒舅姑”即“成妇之礼”。若公婆已故,则于三月于至家庙参拜公婆神位,称“庙见”。如此繁琐的程序,实际上只有贵族才能履行,庶人以下是谈不上的,即所谓“礼不下庶人。”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以后各朝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至中国近代以至现代,在一些乡村地区,缔结婚姻的形式仍然可以看见“婚姻六礼”的明显痕迹。4、请论述法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现实意义。一、法家及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韩非子》:法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初期的齐国管仲和郑国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等。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二、法家的主要思想1、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2、法律的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3、“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4、“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法家反对保守
中国法制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