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50 卷第 1 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 50 No. 1
2013 年 1 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Jan. 2013
《五行》学说与《荀子》
常森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
,
摘要千百年来《荀子》对子思五行学说的承继完全被遮蔽。《五行》篇之出土面世为揭明这一历史
真相带来了绝佳的契机,但由于思想学术史方面强有力的传统思维定势等等,学界对这一重要课题依旧是忽
视的本文围绕于内责积安心等勾连两个体系的关键范畴,勾勒这一历史轨迹,揭示其间
。“”、“”、“”、“”
学术思想承继和发展的复杂面向。
关键词于内责积安心
中图分类号 B 222.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919 2013 01-0075-13
,
《荀子·非十二子》篇批评子思造为五行学事实上学术思想上的敌人往往就是自己的
, , [ ] ,
说云“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犹材“老师”子思之于荀子就是如此。《五行》篇承载
, , , ,
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着比较完整的子思五行学说其出土不仅使子思至
, , ,
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孟子的学术思想史轨迹赫然重现②而且可使向来
,
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不为人知的《荀子》承继子思五行学说的脉络得到
, , , ,
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复原。本文旨在揭示这一脉络其具体内容则将围
, ,
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绕两者有重要关涉的一系列范畴展开。
孟轲之罪。”①这段文字包含很多重要信息。比一于内
如,它说明荀子对那段后人完全懵懂的学术思想、“”
, ,
史有较为充分的理解说明思孟五行说构成了荀《五行》学说的核心建构是仁、知、义、礼、圣
,
子思想学术建构的先在视野等等。而《五行》出五行内在地生成相应的德之行这一过程被称为
土以前,这一批评堪称关于子思五行学说的珍稀于内其后仁知义礼四种德之行和合,生
“”、、、
, , , ,
文献长期充当着人们对子思五行学说的根本认成“善”全部五种德之行和合生成“德”这种意
, , ,
知即只要是探究该问题人们就总是在这一批义上的德是最高境界被称为“天道”等善则次
评的牢笼中打转,而荀子跟子思五行学说的对之,被称为人道德行的所有境界均于
“”。③“
, , ,
立也由此定型。笔者认为这种对立被人为地放内”即均为内在的生成。在《五行》体系中德行
大了,这段学术思想史也被简单化了,这些都亟须之生成有一个重要取向,即推进和扩充内在的基
, ,
拨乱反正。源。比如由“变”即“仁气”推进而发展为仁由
收稿日期 2012-10-14
作者简介常森,男,山东新泰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 ,
①旧解“五行”为仁义礼智信《五行》出土后其谬误已无须反驳。
, ,
②这一方面的论析请参阅常森《从简帛〈五行〉篇到〈孟子〉一段重要历史的追踪》刊载于《古典学集刊》第一
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版。
, ,
③参阅《五行》经文第一章等。按本文引用《五行》经、说加方框的文字表示补残缺加圆括号的文字为简单的
解释或应删除之衍文讹文,加方括号的文字表示补充脱文或更正,方框代表缺文。引文主要依据国家文物局古
文献研究室编《马王堆汉墓帛书》第一册《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五行》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0 年版,图版
第 170—351 行,释文第 17—27 页,以及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之《五行》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年
版,图版第 29—35 页,释文第 147—154 页并参阅日本学者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研究》之帛本线
装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第二版之帛本济南齐鲁书社 1988 年版、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之简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魏启鹏《简帛文献〈五行〉笺证》之简
本与帛本北京中华书局 2005 年版等。笔者或有修正。为省篇幅,此下不一一出注。
76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年
, , ,
“直”即“义气”推进而发展为义由“袁心”即“礼也。”又云“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
气推进而发展为礼又比如,扩充不庄藏, , ,
”①“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
尤割害人之心而至仁覆四海,扩充不受许
”“学至乎《礼》而
_五行_学说_荀子_常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