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 对比日本和英国君主立宪为何在中国行不通1、中国的国情所定。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年君主专制传统的国家,没有君主立宪的传统。英国是世界第一个确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国家,他们确立君主立宪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1215年,出现《大宪章》,贵族限制了国王的权利,开始确立了有限君主制。1265年,英国议会制度萌芽,议会取得了国王征税同意权等权利。1688年的光荣革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责任内阁制形成后,英国的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尊元首。英国确立此制度都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何况中国从来就没有经历此种情况,难度可想而知。2、这由当时历史发展状况决定。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19世纪90年代,康梁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提出要仿效日俄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当时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顽固守旧,扼杀了维新运动。使中国错失了一次立宪的大好机会。3、近代的中国,饱受屈辱,几千年的大国形象毁于一旦。与此同时,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也就此结束,但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这次制度的改变似乎太坎坷。 随着清王朝的衰落,以及西方各国的崛起,中国的国门被强迫打来,闭关锁国的状况就此打破。随后的一系列丧权辱条约使中国直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量的赔款各地,以及后来的火烧圆明园使我们的不愿意再回忆那段历史。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个世界一流大国沦为这种地步?科学技术落后使我们的军队无法与众列强抵抗,这是一方面。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近代中国制度的落后,以及统治阶级的软弱。 对比近代的英国,英国是最早进行改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英国通过君主立宪制,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这无疑削弱了皇室的权利。但这种制度却是避免暴力革命的一种好方法。英王主动让出自己的权利,却保住了自己王位,而且避免了暴力。与封建专制制度下拥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相比,立宪君主只能是依宪法而治的君主。其存在主要作为国家的象征。在对外交往中,君主代表英国;英王(女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现在位女王的头衔全称“天佑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她的其他领土及领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护教者伊丽莎白二世”就表明英王的权力。议会君主制政体的权力重心在议会。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表面上,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批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形式。就是在这种制度下,英国逐渐变强。英国和日本的君主真是太像了。英国无敌王约翰1215年被大贵族在战场上打败,于是才有的《大先,章》,而英国革命发生在1640年,400多年间,虽有小波动,但君主的权利始终是有减无增,虚君倾向越来越明显,君主越来越像是美国人评价日本天皇那样“船头的雕塑,大家都能看见,但是不掌舵,也不掌帆”,到了查理一世,这个人想要逆转“虚君”的大势所趋,加强君权,结果是脑袋都没了,光荣革命之后,1688年,光荣革命,君主也不过像个雕像一样被摆上去,并以《权利法案》,最终把虚君共和确立下来,君主从此被剥夺所有ZZ权力,议会最多向君主“咨询”一下。日本的虚君时间比英国更长,君主的权利,比英国更少,到了后醍醐天皇,想
形势政策论文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