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森林培育指导教师:罗承德论文题目:黄柏剥皮再生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作者简介:叶萌,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后曾在雅安市农业局、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雅安市分校工作。现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林学系任教,主要从事经济林、野生植物等教学科研及推广工作。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医药创新与中药现代化”的子课题“川黄柏规范化种植(GAP)”、校市合作项目“青花椒的开发利用”、四川省林业厅“无公害蕨菜、鲜食枣、竹荪质量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四川省教育厅“黄柏剥皮再生研究”等项目。在《核农学报》、《林业科学》等发表文章26篇,其论文主要创新点如下:提出了黄柏剥皮后新皮的再生是高级层次上,结构和组织重新发育的“新建再生(epimorphosis)”;黄柏可以剥皮再生的关键是短期内新生组织可将光合同化物输送到根系,剥皮对黄柏的生理影响是暂时的;确定了影响黄柏剥皮再生的关键因素、重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提出了解膜时间的综合指标。摘要生物的“再生”现象和机制是发育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再生在动物领域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可望在不远的将来对于人类的某些疾病实现“人造器官”的移植,实现保障人类健康、延续人类生命的目的。植物领域以细胞的全能性理论和组织培养技术顺利克隆出以几何级数增加的植物种类和数量。广义的剥皮再生包括果树的环剥(~)和皮用类林木主干大面积剥皮(>50cm),狭义的剥皮再生指后者。有关剥皮再生的理论基础研究缺乏,实践应用难度很大,已有报道的树种有杜仲、关黄柏()、厚朴、肉桂等,再生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剖学方面,探索了新皮的起源,却未能揭示树干大面积剥皮后不死这一核心问题。因而,研究剥皮再生的机理,对于完善发育生物学中植物再生的相关理论、揭示林木剥皮再生的生命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由于皮用类经济林木生长期长(10~15a),资源利用速度远远大于生长速度,剥皮再生技术对于提高皮类林木的生产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稳定退耕还林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柏(Phellodendronchinense)是中国传统的皮用类中药材和提取小檗碱的主要原料,四川的道地药材和乡土树种,已经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也是传统的出口商品。黄柏皮为临床常用的清热燥湿的中药,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量大,可制成多种中成药,化妆品、生物农药等,对人民的生活健康具有重要价值。黄柏也被认为是难以剥皮再生的树种,从2002年至2006年,在四川省黄柏栽培现状调查以及实施规范化种植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剥皮再生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设立四川的荥经、雅安、洪雅、沐川、大邑5县(市)为研究区,以发育生物学为理论指导,黄柏()为供试材料,采用定位观察法、光镜和电镜技术、14C同位素示踪技术、现代光合测定技术、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HPLC法研究了黄柏剥皮后新皮的形态发生和组织发生过程;剥皮对同化物在树冠的分配以及在新生韧皮部的运输;剥皮对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剥皮对生长和性能的影响,以及影响黄柏剥皮再生的因素,旨在完善植物再生理论,揭示林木剥皮再生机理,形成剥皮再生技术体系,并应用于生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柏剥皮再生的形态学和组织发生学(1)黄柏剥皮后包裹透明聚乙烯膜,其外观形态经历如下变化过程:刚剥皮
伺服电机的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