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探究美术鉴赏中通感作用.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探究美术鉴赏中通感作用摘要: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这种移借和互通在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通感是鉴赏艺术品的重要途径,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通感”这座桥梁,有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艺术作品和读懂艺术作品,本文从三个方面充分的论证了通感在鉴赏美术作品中的魅力所在,在鉴赏中获得美和享受审美的愉悦感,获得最大限度的思想启迪和再创造的审美享受。关键词:美术鉴赏;意境;通感;想象联想通感就是一种感觉的互通,是我们在感知某一事物的时候,往往不能直接的表达出对这一事物的感觉,而须通过另一个我们能够描绘的感觉来表达它,是一种艺术相容于另一种艺术的“桥梁”,使得人们的感官可以在同一时间相互的转换,相互的影响。艺术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通感现象早已有之,如在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和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都有过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如他们提出的'‘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论点。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对鉴赏的艺术品我们往往会产生感性与理性双重的理解,这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必须考虑到通过某种形式来传递其想要表达思想意境能够清楚自然的传达给鉴赏者,否则就是一个失败的作品,而这种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通感。通感一词最早出现在对唐诗的创作分析上,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对经常出现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感官借代的方式作出一个总结归纳,首次提出了同感的概念,并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规范了这一现象的内涵,以便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和认识。通感的涵义在艺术心理学上指主体(人),是情感观照的媒介(艺术产品)过程中出现的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现象,是一种各感官联觉感受和创造性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其实,由于艺术有着共同的特性(都是以形象、情感为表达目的),通感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广泛运用于绘画这门艺术中,也同样存在于其他艺术种类中。下面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了解通感是如何丰富我们的感官世界的。1意境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会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他需要通过一个委婉的抽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达而没表达的东西,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我们在鉴赏一见艺术作品时,往往看的不是他表面所呈现给我们的东西,而是通过这些表面的东西来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窥视创作者心中真正的想法,达到一种'‘景外意”,'‘意外妙”的境界。意境的表达最好的诠释可以说是中国画了,在鉴赏中国画时,我们会发现中国画想要表达的画外之意非常的含蓄,没有很高艺术造诣的人往往很难笃定其中蕴含的寓意。鉴赏者必须经过多番推敲,认真研究凸显在外的具体事务来揣测隐藏其中的思想感情。宋代画院的考试题多选自名诗。如“踏花归去马蹄香”,如何能画出“香”字来呢,一应试画家画一奔马,有几只蝴蝶追随马蹄飞舞,使观者联想到蝶恋花,由花而联想到香,这就把“香”字暗示出来了。画面上的事物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嗅觉,但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人们视觉的蝴蝶追随马啼飞舞,唤起欣赏者的嗅觉感受,使欣赏者观花时闻到花的香味。这副作品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嗅觉彼此打通。文学语言艺术中也有不少运用通感技巧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意境氛围,堪称经典的有古代白居易《琵琶行》中那段对琵琶女演技的描写、现代朱

探究美术鉴赏中通感作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8 KB
  • 时间2019-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