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秋天》是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当代诗人何其芳在诗中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风景图。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学习《秋天》这首诗,我希望能充分发挥文本的“例子”的作用,使学生学习了这首诗以后能够举一反三,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他诗歌奠定基础。因此,我紧紧抓住诗歌语言凝炼形象的特点及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结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以品味语言为核心,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从而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秋天》具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因此,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是品味秋天——借朗读诗歌来品味语言。教师根据诗歌的内容配置音乐,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富有创造性的反复朗读之中就能不由自主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还可以体味、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感受诗歌语言凝炼、形象且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情致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描绘秋天,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呈现出来的三幅画面,从而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而这一部分需要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里便有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使阅读进入一个创造性的高度。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歌唱秋天,以《春天在哪里》为模本让学生改写诗歌《秋天在哪里》,这一步,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自主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此外,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力求有利于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遵循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得到提高;四人小组合作朗读,或齐读或分角色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相互切磋、相互琢磨中其乐融融;而品味语言,描绘画面,创作歌词都检测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选择型作业不仅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且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最大可能地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仿写歌词来体会诗歌的情感。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三、教学准备1、搜集资料,利用Microsoft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2、完成《秋天》的教案编写。3、与学生一起在课外收集描绘秋天的诗文,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的秋天,为课堂学习中做到旁征博引做准备。4、阅读何其芳的其他诗作,丰富自己的底蕴,为能游刃有余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作准备。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课件出示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教师由此导入: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是一个失落的忧郁的季节,元朝马致远曾有“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但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眼里,秋天却是胜过春天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将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去领略诗人笔下的浓浓秋意。点评:以学生熟知的名诗名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营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二)品味秋天课件上出示“品味秋天”这四个艺术字,在“情趣深浓”的背景下显得富有诗意,师设问:采用什么方式品味?生:(兴奋、异口同声)朗读。师:快速回忆以前学过的朗读方法,回答朗读应注意什么?生:①要划分节奏,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生:②有些词语要读得长一点,读出拖音,疑问句要读出升调。生:③不是每一句话在语气上都是一样的,有些语句应该读得强一些,有的应该读得弱一点。生:④有些词语要读得重一些。师:还有没有同学补充?生:⑤要注意感情。课件上出示朗读的四大要点,即:1、划分节奏(停顿,语速)2、标出重音(理解词意)3、注意细节(拖音、语调、抑扬顿挫)4、体会情感(诗人、自己)师:下面就请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语段朗读,朗读之前先要从技巧方面对诗歌进行处理,选择一位同学作组长,等会向同学介绍朗读时的处理方法,其他同学可以自由补充,朗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个别朗读,齐读,四人合作分角色朗读都行,先在小组内范读,范读时要做到旁若无人。学生分组朗读,教师穿梭于学生之中解决一些疑问,教室里出现看似嘈杂但不乏全员参与的热情,等声音渐渐低下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展示合作的结果。第一组组长:我们选择的是第二自然段,这一段
诗情画意读秋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