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前几章介绍了问卷、访谈、测量、个案、观察和文献等调查方法,但研究者利用这些方法收集来的研究资料并不能直接证明研究结论,因为这些资料可能存在虚假、歪曲因素,需要进一步整理与分析,才能使庞杂无序的原始资料逐渐系统化、条理化,为得出正确结论奠定基础。
资料整理是对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过程,是从资料收集阶段到资料分析阶段的过渡环节。根据原始资料的表现形式,可以把它分为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性质不同的资料所对应的整理过程和方法不同。资料分析对资料性质的依赖性相对较小。资料分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或统计分析)两类。定性分析对现象资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加工,分析研究对象性质、变化的过程和原因,揭示教育活动中的动态规律。定量分析是用数量形式将丰富的现象资料表示出来,借助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描述现象中散布的共同特征,以及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检验。一般情况下,定性分析与定性资料,定量分析与定量资料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但是,随着对研究方法的深入探究,发现对定量资料分析离不开定性分析,而用定量方法去分析定性资料往往也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两者之间的严格对应关系被逐渐打破。
第一节资料整理
定性资料是以文字、图形、录音、录象等非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研究资料。定量资料是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研究资料。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都有两个来源——实地源和文献源。定性资料的实地源包括访谈、个案研究、开放式问卷、非结构观察;文献源包括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著作、论文等。定量资料的实地源包括封闭式问卷、结构性观察;文献源包括年鉴、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
资料整理过程可以与资料收集过程同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把资料与研究目不断对照,研究者能够对刚刚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各方面考核。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能及时发现资料存在的缺陷,有可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补救。例如,研究者在访谈过程中发现谈话的内容偏离了研究主题,可以用一定访谈技巧把谈话重新聚焦到研究主题上。资料整理过程也可以在资料收集过程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集中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面对的资料比较全面,进行的活动比较单一,能够提高整理的效率和水平。在现实的研究中,两种做法互不矛盾,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
一、定性资料整理
定性资料整理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3页。
(一)定性资料审核
资料审核是对资料进行审查和核实,消除原始资料中虚假、短缺、冗余等现象,保证资料的真实、完整、简洁,为进一步加工整理奠定基础。对定性资料的审核集中在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三个方面。
研究者所收集到的资料有时包含虚假成分。研究者的粗心大意、被试的抵制和不合作、研究环境的干扰、研究工具存在的误差等都会造成研究资料虚假。研究者对千辛万苦收集到的资料要舍得“去伪存真”、“忍痛割爱”,因为资料的错误将直接导致结论的失真。
进行真实性审查的主要方法有:
研究者根据原有经验、常识,检查资料与它是否吻合。
研究者考察资料的内在逻辑,检查资料是否自相矛盾。
研究者比较收集到的资料与相关资料的一致性,核实资料的真实性。例如,比较不同观察者使用相同方法对同一观察对象进行同一方面观察所收集的资料,如果发现两者一致性较高,一般认为资料真实可靠。
研究者考察文献资料的来源,核实资料的真实性。一般而言,当事人的叙述比局外人的可靠,有记录的资料比传说的可靠,引用率高的文献比引用率低的可靠。
定性资料的真实性审查主要涉及资料与反映对象的关系,真实性审查目的是达到两者统一。定性资料的准确性审查把研究目的作为审查标准,考察所收集到的资料对于研究目的或研究问题解决是否相关及相关的程度。为使定性资料更为简洁、典型,要放弃那些本身正确但与研究问题不相关或相关不大的资料。
定性资料的适用性审查主要考察定性资料是否适合于分析和解释,即现有的资料在广度和深度上能否得出研究结论。资料的适用性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资料的深度、广度、集中与完整性都属于质的方面;资料的分量属于量的方面。从质的方面说,资料在集中与完整的前提下,在深度和广度上越是与研究结论相似,资料的适用性就越高;从量的方面说,定性结论强调研究资料来源广泛性,单一资料难以验证结论。
定性资料分类
分类是研究者运用比较法鉴别出资料内容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根据共同点将资料归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将资料划为较小的类,从而将各种资料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系统。
资料分类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择分类的标准,因为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得到的结果会显示或隐藏资料之间的差异之处。例如,以权利、财产、声望为标准对人的社会地位进行分类和以人对生产资料的占
第十一章-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