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古城概述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距山西省会太原仅33公里。太谷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是文明遐迩的晋商发祥地之一。明清以前,一直隶属太原府。太谷古城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古城最早建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太谷春秋时属晋,周襄王时,晋侯以阳地赐大夫处父为食邑,始有阳邑。西汉时置阳邑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更名为太谷县。县城所在地,原为白塔村。民间有“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之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始迁于此,之后筑土为城,周围5公里,高6米,四周掘护城池。明正德九年(1514),,以砖砌门,上建重楼,城墙四角建角楼。明万历四年(1576),太谷古城改砌砖城。,自基至碟砌砖,基宽14米,,东、北、南为瓮城,西门为重门,瓮城上各建楼3间,角楼重加修饰,周围建警铺56座,以砖砌碟道,里侧加回垣。清代,古城虽时有修缮,但其规模与建筑基本还是明代时的样子。直到1930年,太谷城墙、瓮城完好,西、南、北护城河依旧。太谷古城街巷整齐,宅院讲究。“太谷城真有名,鼓楼盖在城当中”,鼓楼作为太谷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不仅蕴含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思想,而且客观上对古城建筑规划起着定位的作用。太谷旧城共有四街八井七十二巷,以鼓楼为中心,辐射东、南、西三条大街。楼北为旧县衙,北大街与西大街中段相交。在此基础上,多数街巷横平竖直,把全城住宅划分为若干方块,使得整座古城建筑规范齐整,进退有节。虽经四、五百年的历史变迁,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从古城的整体来看,原有的四街八井七十二巷布局依然清晰。以鼓楼为中心,十字贯通的东、西、南、北街,城市的主要商业街区、钱庄、当铺、钱号、票号等保存完整。现存东大街540米、西大街810米、南大街620米、北面县衙、街面宽6米。东西临街商铺共652间,面积12382平方米,其中东街313间,面积6289平方米,西街339间,面积6093平方米。房屋所有权:公产382间,私有218间,单位52间。街区建筑包括明清、民国、解放初期、文革期间四个类型,其中清末民初的占80%,基本保存完好;解放初期、文革期间的占12%。商铺分为重楼式、栅栏式、穿堂式三种门面。前店后室,上储下居。一铺一户形成商铺的固定格式,门面三、五开间居多,亦有六、八开间,打破了民间传统不用偶数而用奇数开间的规矩,体现了太谷商人不受拘束、大胆、开放的超前思维和运用的理念。屋顶造型多样,门楼雕刻精细,制作考究。太谷古城寺庙众多,文化深厚。直到现在,太谷城内的街道名称,除一部分是因方位、地名、姓氏以及居民的意愿而命名的以外,仅以商号和寺庙命名的就有30多条。如以商号起名的有:兴隆巷、钱市巷、钱隆巷、醉乐园巷、纯和巷、卖珠市巷、永胜巷、振兴巷等;因寺庙而取名的有:观音巷、杨庙巷、南寺街、东寺园、狐公庙巷、三官庙巷、上观巷、东岳庙巷等。据史料记载:自晋代至晚清,太谷仅城内就建有祠、庙、观等27处;建有状元、进士、举人及节孝牌坊20余处,再加上一些过街门楼,整座古城到处闪烁着浓郁的传统文化。太谷旧城的建筑,商号约占三分之一,集中于东西南北四大街;民宅约占三分之二,集中于城内四隅。太谷古城的住宅特色明显,普通人家的宅院大多为“三三制”,即正房、厢房、下房各为三间的四合院。而一些大户人家或临街铺面则是正房5间,厢房为
太谷古城概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