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读后感原创:李文越少年时代,虽失母爱,豪情的杜甫:”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青年时代,历时十年漫游。他说: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杜甫似乎没有得到任何达官贵人的推荐。他自己则满怀信心,认为凭借自己的实力完全可以轻松取得进士。中年时代,开元二十九年,杜甫结束了10年的漫游,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巩县。陆浑山庄距离洛阳较近,杜甫经常从这里前往洛阳,去拜访洛阳的名士和诗人等,希望能通过他们的帮助和举荐,在政治上找到出路。他成熟了。事实上,在后来人生的道路上,杜甫身上的傲然骨气虽然迫于现实的各种压力不在溢于言表,但却始终未曾磨灭。开元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比较正直、耿介、有才华的人士,几乎没有一个不遭受李林甫的暗算与陷害的。杜甫所推崇的张九龄、严挺之等人,都被他排挤,被迫离开京师,不久便先后死去;惊赏李白的天才、相与金龟换酒的贺知章也上疏请度为道士,归还乡里;随后,李邕在北海太守的任上也被李林甫派出的特务杀害……等他与长安的现实渐渐接触后,他的豪放情绪便逐渐有所收敛了。一个陷阱:全国大规模的招贤考试竟然没有一个人被选上。原来,这只是一场阴谋而已。一场考试下来,没有一个中第,这就是”野无遗贤”.也就是说,有才能的、该选的,早都被选上来了,山野间已经没有贤人可选了。那充满朝气的浪漫的壮年时代已经离他远去,凄凉、落魄、感受生活困境的中年时代提前到来了。考试落榜后,杜甫在长安的生活也日渐穷困落魄。为维持生活,他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充作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点星光:这是杜甫在长安10年中最为炫耀的一个时期。他在一天之内便声名大噪,考试时,集贤院里的学士们都围绕着观看他。杜甫在回忆当时的盛景时这样写到: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可是,这一幸运转瞬间便过去了。考核完后,杜甫兴致勃勃地等候分发,结果却永无下文。当然,这也是李林甫在从中作祟。从天子到谏臣,凡是一个书生所能想到的办法,杜甫都试过了,但却没有起到一点效果。偌大的一个朝廷,竟然没有一处诗人的安身之地。一次打击:他那还未满周岁的小儿子刚刚饿死了!志士仁人莫怨嗟,古来才大难为用。——杜甫携家留亡时代:唐肃宗见到杜甫后,对杜甫的行为颇为赞许。757年5月16日,肃宗授予杜甫左拾遗官职。杜甫为人正直,处世公正,但他的至诚至爱不但没有得到肯定和赞许,反而还给自己招来了祸患,这让他无论如何都想不通。这个令他遗恨的问题,也一直缠绕了他很多年。晚年时期,他在《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和《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等诗中,都一再提及此事,称自己”伏奏无成,终身愧耻”.但是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来。杜甫当时是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了朝廷的昏庸与黑暗。文字伴他一生,只有在写诗的时候,诗人杜甫才能暂时忘记愁闷、哀伤、思念,才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栖身的快乐之地。然而,也因为写诗,诗人才会比其他同样沉浸于痛苦中的人更加痛苦,创作逼着他一遍一遍地咀嚼着伤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依然没有放弃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社会责任,依然在不断反映人民的生活。他说,他老年看花,模糊不清,好像在雾里观看一般,但他看到湘江一带人民的痛苦,却看得与从前一样清晰。杜甫当时在除了肺病、疟疾、头风、糖尿病之外,又新添了一病——右臂瘫痪,
《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