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领心灵之树》读后感原创:董董和大家开展了以”幸福干预——认领心灵之树”为主题的共享读书活动后的感想。第一、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世界上有千千万万棵树,却找不出纹理一模一样的两棵。在今天的看你读书小组活动中,有的朋友说自己像一棵松树,它坚韧挺拔,四季常青,但细针型枝叶也容易伤到别人;有的说现在像一棵垂柳,他低调含蓄,慢慢积累,等待厚积而薄发;有的说像一棵梧桐,他有强大的躯干,也有枝繁叶茂的时刻,但是树的纹理密度较大;有的说像一棵柿子树,认为人的一生就像柿子成熟的过程,青涩懵懂到成熟稳重;有的说像一棵榆树,它是一种花果同体的树木,开花即结果,在整个过程中自己,不转弯抹角,也代表着自己的真诚,同时榆树还可以做入药能治疗疾病,维护人体健康……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对自己都有独到的见解。同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一直在行走在”自己了解自己,通过别人了解自己”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就像有一句话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因而本次对自己的了解不存在偏激性评价。第二、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接纳自己。假如我们每个人是一棵树,那一圈一圈年轮记载着成长的痕迹。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接受着大自然赐予我们的阳光雨露。我们不能说,狂风暴雨是坏;也不能说温暖阳光是好,因为有这些东西,我们才能够成长或者是茁壮成长。存在即合理,了解它后接受便是。每一棵树都是由不同密度的纹理组成,就如人的心理密度也是不一样,这就造成了我们对待事情看法不一致。面对同一件事情有人接受能力强,有人接受能力弱,这都情有可原。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位朋友问到我说:我觉得我情商低,不会处理一些事情,我该怎样提升情商呢?我觉得情商高做一切事情,都很简单。说句实话,确实情商高了,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多了。那该如何对待情商问题大家应该有很多看法,今天我觉得学习心理学之后对它的理解应该是——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才给予。因为不需要时给予,他会不珍惜,就如对孩子的溺爱一样,父母倾尽所有,给孩子创造一个温室环境,将来孩子,遇到问题不能解决,父母也不在身边时,孩子应该不会感激父母吧。生而为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原生家庭,父母或祖辈给予我们的文化都有着他们时代的烙印。比如父母对我们的基因,教养、沟通、学习方式等,但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接纳我们已经得到的。在腾讯上看到一新闻,说一泰国高中生跳楼自杀,谈及原因可能是因为胖受到同学的嘲笑,内心不能承受就采取极端方式。看到一个,风华正茂的孩子断送了生命,每个人都会为他感到可惜。但这是”胖”在社会中的一个缩影,现在的社会中,很多人不能接纳自己的胖。大家以瘦为美去健身房,去吃药,去跑步,去节食等等,这都说明部分人对自己的客观存在并没有接纳,如果接纳后增强心理资本,认识到”我胖但我很善良,很勤奋”,所谓的悲剧就会减少重演。第三,在接纳中成长,将单向沟通转向双向沟通。和树相比,高级的地方是比树更具有灵性,我们能学习,有思想,有行动,具有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纳自己,就要接纳自己的不良情绪和改写自己的不良体验。我国著名理学家王阳明一直倡导知行合一。他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只有做一个善于反省反思的人,然后对之加以行动和实践,才有可能推动我们的人生进入一个新台阶,也就是要成长。自我的第二次成长来也是一个人拥有自主的权利,不去抱怨父母遗传的美丑与胖瘦,从此刻起将自己拥
《认领心灵之树》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