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朱熹的人伦教育1.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虿朱熹的“明人伦”教育肇概要:朱熹是南宋的集大成者,在教育思想方面也作出了贡献。针对当时世风日下的社会现象,他更重视道德层面的教育,其教育目的是“明人伦”。此文通过史料的整理和搜集讲述朱熹“明人伦”教育的提出和表现,主要是浅谈了自己对朱熹“明人伦”教育的看法,我认为这种教育思想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在当时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它扼杀人的自然欲望是由当时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评判教育思想文化的标准关键在于:它是否适应并促进了社会的生产。羅关键词:朱熹明人伦伦理教育道德教育蝿莈朱熹热衷于教育事业,他整顿县学州学,创办同安县学、寒身精舍、武夷精舍、竹林精舍、考亭书堂,创办并恢复书院,惟讲学、著述为己任,积极从事讲学活动约五十年,正如黄榦在《朱子行状》中所说,朱熹“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膇《勉斋集》卷八,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莅一、朱熹“明人伦”教育的提出薁“福州之学在东南为盛,弟子员常数百人。比年以来,教养无法,师生相见,漠然如路人。以故风俗日衰,士气不作,长老忧之,而不能有以救也。”蒀《福州州学经史阁记》,《朱熹集》卷八十,第4135页在福州学风较浓厚的地区,师生的关系尚如此,由此可风当时道德教育的世风日下。针对此种社会现象,朱熹认为应该重视道德教育,提出了“明人伦”教育。芇薂二、朱熹的“明人伦”《静江府学记》中指出当时教育世风日下的缘由:“后世学校之设,虽或不异先生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生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俗至于风俗日弊,人材日衰,虽以汉唐之盛隆,而无以仿佛乎三代之叔季,然犹莫有察其所以然者。顾遂以学校为虚文,而无所与之道德政理之实,于是为士者求道于老子、释氏之门,为吏者责治乎簿书期会之最,盖学校之谨存而不至于遂废者,亦无几耳。”腿《静江府学记》,《朱熹集》卷七十八,第4076页这说明当时的学校机构数量并没有减少,但是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学校教师的教学是“怀利去义,妄本逐末”使得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道德素养也日益下降。芇朱熹所说的“妄本逐末”中的“本”就是儒家的“道”。“道者,威信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个公共的‘道’。德便是得此道于身,则为君必仁,为臣必忠之类皆是。”朱熹认为父慈、子孝、君仁、臣忠是古今之道,德来源于道的实践,这说明“道”即明道德,也是封建社会中所说的“明人伦”。《书院教条》中说道:“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羈《白鹿洞书院揭示》,《朱熹集》卷七十四,第3893页在《仪礼经传通释》中提到为此作了注:“五教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糼有序,朋友有信”莆《仪礼经传通释》卷九,可见其中的五教便是“人伦”的具体表现。《静江学府记》中还说道:“古者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其民。由家及国,大小有序,使其民无不入乎其中,而受学焉。而其所以教之之具,则皆因其天赋之秉彝,而为之品节以开导而劝勉之,使其明诸心,修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于达君臣上下,人民事物之际,必无法尽其分焉者。……此先王学校之官,所以为政事之本,道德之归,而不可以一日废焉者。”螇《静江府学记》,

朱熹的人伦教育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一花一叶
  • 文件大小36 KB
  • 时间2019-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