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它是这部小说中的精彩片断之一,作者叙述了一个穷秀才在中举前后的变化,揭露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设进士科试策取士,到了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视科举制度,从此就成为历代皇帝笼络士人,加强统治,豢养封建王朝忠实奴才的工具。及至明、清,科举制度更加严密,考试题目仅限于《四书》《五经》,文章必须用“八股文”,使知识分子变成思想僵化的“禄蠹”。《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对于科举制度的腐朽,读书人的卑鄙、无知,揭露非常深刻,讽刺淋漓尽致。因此学习这篇课文,必须对明、清的科举制度有个基本的了解。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基本上相同,以考取生员、举人、进士三项为主要考试,谓之正途。一、童试:这是考取生员的考试,因应考的人一律叫“童生”或“儒童”,所以叫“童试”。从词义上看,“童试”像是未成年的童子,其实不然,从十几岁的少年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有。如《儒林外史》中的周进,虽然六十多岁了,但是还没中过秀才,所以还是“童生”,因此受到秀才梅玖的讽刺挖苦。童试要经过三次考试。县试:为童试之初试,考官为知县,共试五场,也有考四场或六七场的。府试:县试录取后,可应府试,童生县试时因故未考者,经过补考一场,也可以准予参加府试,考官为知府、考试次数与县试同。惟第一场为正场、录取者就可以有资格参加院试。院试:童试中关键的一次考试、府试录取后可应院试,童生因故县、府试未考者,经过补考也可以准予参加院试。考官为学政,也称学院、俗称学台,因此也管考取生员的考试叫做“院试”。院试分正场和复试,院试录取者称为生员或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又叫“痒生”、俗称秀才。各府、州、县都有学宫(学校),考取生员后由学宫的教官管理,因此叫做“进学”、“在痒”(古代的乡学)、“入学”、“入泮”和“采芹”等。课文一开头:“范进进学回家。”即指他考上秀才了。在封建社会里,考上秀才算是进学了,地位不同了,可以免差徭,见了县官不下跪,若违犯法令由教官责惩,情节严重者须申报学政革去生员后才能治罪,地方官不得擅责。但是秀才还是摆脱不了穷困的地位,附学生员经过考试成绩优良者可以补“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廪膳生员”(简称廪生),除了补上廪生可以有津贴(官府每月发米)外,一般生员是没有收入的。所以秀才能有个馆地教书就算很好的出路了。《儒林外史》中的倪文卿是个三十多年的老秀才,穷困潦倒,只靠修补乐器为生,养不起家,先后卖了四个儿女。所以范进虽然中了秀才,但是胡屠户仍然看不起他。明太祖规定,令天下府、州、县学每年贡生员一人到京师,经过考试录取者可入国子监(即太学、最高学府)读书、称为“贡生”,即把人才贡献给皇帝之意。这也是秀才读书做官的一条出路。清朝沿袭,制度更为严密,贡生共分五种,都算是正途。其实国子监是有名无实的,贡生也不必到国子监入学,因为国子监的学生——“监生”也同样不入学,连学校大门也没看见过。甚至贡生、监生也可以出钱捐纳,《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严监生都是属于这种情况。二、乡试:这是考取举人的考试。“乡试”一词是源于《周礼》中“乡里举士”之意,并非在乡里举行考试。每三年一科,《周礼》有“三年大比”之制,因此乡试也称为“大比之年”。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有时国家如有万寿、登极大典加科,叫做“恩科”。乡试在秋天举行,因此也叫“秋闱”,考试地点在省城之贡院,贡院以荆棘编铺于围
从《范进中举》谈明清科举制度名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