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诗词楹联教学教案(三课时).docx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诗词楹联教学教案——楹联教学目标:了解楹联的起及含义了解楹联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了解楹联的特点3、教学难点:尝试楹联写作4、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探究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楹联的起源及含义导入:同学们,你知道对联吗?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从国家庆典到百姓生活中的婚丧嫁娶,乃至庙宇厅堂、旅游景观、饭馆茶肆、亭台楼阁、家居门楣、酒店书房等都广泛应用。更不必说家喻户晓的春联了。人们对它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对楹联的应用、欣赏、创作等专门知识则不是人人都懂的。为此我把有关楹联的常识性知识整理一下作以简单介绍。咱们先来了解楹联的起源和含义。概念:1、定义: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亦称“楹贴”。楹就是房屋建筑上的柱子。联者,关联、联系之谓也;对者,对应相反之谓也。实际是一种规范化的对偶句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2、构成楹联必须具备以下几项基本要素:它由上下两部分构成①、对联的字数无明确规定,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②、内容相关;③、平仄相对;④、词性、句式结构、节奏相同。3、例如: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二、对联的起源1、对联的产生与发展:对联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他的产生是比较早的,有的说产生于五代,有的专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认为无论是古老的“诗经”也好,还是“楚辞”“汉赋”也好,乃至六朝骈文、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工整的对仗句子,这些对仗句子其实就是对联,有的是对联的雏型,有的按联律衡量宽泛些罢了。从对联学的角度讲,一般认为从五代时期开始。相传五代后蜀的国王孟昶,有一次命翰林大学士写一副联语,以烘托新春气氛。联语写出后他对大学士的联语不甚满意,遂亲自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句子。此后仿效者日多,便形成了颇富文采,又工巧贴切的对联体式。于是,孟昶便被称为撰写对联的始祖,那位大学士则与此缘擦肩而过。据专家考证:早于孟昶三百余年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写过对联,以志情怀:“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另据史料记载,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就载有唐朝人刘立子作于唐玄宗11年(723)的一幅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以上两联表明对联的产生确实要早于五代,只是人们未将其称为对联罢了。到了宋代人们把对联写在桃木板上,因此有人把对联又称“桃符”。王安石有一首诗描写人们过春节的景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那时人们就有贴春联的习俗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尤喜对联,他还亲自撰写对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此贴对联的习俗更甚于前代。从五代写对联,宋代制桃符,明代大兴其道贴对联,历千余年而不衰,可见其早已植根于民众,成为民俗,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其目的和内容主要是烘托喜庆气氛,彰显盛世太平,当然亦有教化百姓,传承习俗的成份和作用。到了清代,对联达到了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内容丰富多彩,适用范围不断拓宽,对联的质量之高,文学艺术性之强前所未有。楹联大家倍出,可以说大清近三百年历史中,对联有其辉煌一页,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为中国文学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不朽的文化遗产。明清以后,文人士大夫,不善联者寡矣。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联得遇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楹联学会成立并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各种赛事颇多,征文征稿不断,涌现出许多楹联大家高手,在创作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许多佳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成为新时期文化发展的一道靓丽景观。2、资料补充: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北宋王安石曾在<<元日>>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歌剧<<白毛>>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

诗词楹联教学教案(三课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9-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