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5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2).ppt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3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二)
刘玉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近年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态势
产业结构调整是各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推进工业化依然是多数省份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
资本、结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决定着工业发展
状态和结构调整效果的区域分异格局。
多数省份逐步明确了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积极主动的政府决策行为。
提高产业技术层次、培育区域特色经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实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各地区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主要举措。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程度明显缩小的同时,产业地域分工进一步得到强化。
区域间产业结构的技术梯度和效益梯度已经形成,区域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仍然严重。
加入WTO将一定程度上通过产业结构特色改变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省区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
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买方市场的形成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省区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态势
1978-1997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主要是供需关系;1997年以后,产业结构调整从被动的适应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政府行为。
1.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缓
年份
GDP(亿元)
三产比重
“六五”时期
6445
: :
“九五时期”
78401
: : 32
1997
74463
: 50 :
1999
81911
: : 33
2002
95934
: :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2. 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密切相关
区域经济发达的程度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和效果。
第一类型:京津沪,产业结构层次最高,第三产业比重突出;
第二类型:沿海发达省份为主,与我国总体产业结构特征最为接近,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较发达;
第三类型:农业比重较高,但工业也形成了相当的基础;
第四类型:农业大省,工业化程度较低
第五类型:琼、藏等特殊省份
1997年各地区产业结构聚类
2001年各地区产业结构聚类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的区域分异格局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与1997年相比,2001年产业结构的区域类型基本保持一致。
湖北、吉林和新疆3省区发生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上升。
所有类型的农业比重都有所降低,而农业大省的比重下降幅度更大。
第三产业比重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京津沪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与其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农业比重高的省份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是工业经济未得到应有发展,产业结构呈现虚高度化。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3. 各省区市工业化进程差异显著
进入“九五”以后,工业发展首先步入从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以质量提高为主的阶段;工业结构的重点也由解决比例失调转向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在结构调整中提高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难度加大,近半数省份“九五”期间加速工业化进程的目标没有实现。

5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