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李瑾 p372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 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引起反流性食管炎(RE: reflux esophagitis)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组织的损害。
有相当一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可无食管炎症表现,又称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或称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发病年龄和性别:40~60岁为高发年龄,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增加;男女发病无差异;反流性食管炎:男性多于女性(2~3:1)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
(1)抗反流屏障食管胃交接的解剖结构—LES
LES: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高压带10-30mmHg
LES压力下降—反流:结构破坏、激素、食物、药物、腹内压升高、胃内压升高
(2)食管清除作用:食管蠕动(容量清除)、唾液中和
(3)食管粘膜屏障:上皮屏障、后上皮屏障
一过性LES松弛(transit LES relaxation TLESR)、 TLESR 、His角学说、双括约肌学说
攻击因子:胃酸、胃蛋白酶、胆汁和胰液
增加LESP的因素:胃肠激素、神经因素、食物、药物
降低LESP的因素:胃肠激素、神经因素、食物、其他
二、病理
RE病变主要位于食管下段,范围约10cm左右
内镜下表现: 水肿、潮红、糜烂、溃疡、增厚转白、瘢痕狭窄
组织学改变: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层增生; 粘膜固有层乳头向上腔面延长; 糜烂和溃疡;
固有层内炎症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浸润;胃食管连接处以上出现Barrett食管改变
三、临床表现
1、食管症状
典型症状烧心、反酸
非典型症状胸痛,疼痛常发生在胸骨后,严重是可为剧烈刺痛,伴有放射痛,酷似心绞痛。部分患者出现吞咽困难
食管外症状:咽喉炎,慢性咳嗽和哮喘
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可有呕血、黑便及贫血等
食管狭窄
Barrett食管癌前病变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内镜检查: RE洛杉矶分级
A:一个或一个以上黏膜破损,长径小于5mm
B:一个或一个以上黏膜破损,长径大于5mm,但无融合
C:黏膜破损有融合,但小于食管周径的75%
D:黏膜破损有融合,大于食管周径的75%
24小时食管pH监测:重要手段,特异性高
生理性反流:24小时反流<50次;食管内pH <<1小时。
病理性反流:24小时反流>50次;食管内pH<>1小时
记录内容: 24小时pH< pH<
pH<
观察指标: 反流次数<50次; pH<<% ;
长于5分钟的反酸次数<3次; 最长酸暴露时间<
食管吞钡:不敏感
食管滴酸试验
食管测压: <(6mmHg)提示本病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流程如右图)
六、治疗
1、一般治疗
抬高床头,体位,减少腹压升高
饮食
药物
2、药物治疗
抑酸药:主要用药
促动力药:辅助
黏膜保护剂:辅助
3、手术治疗
抗反流:胃底折叠术
食管狭窄:手术切除或内镜下扩张
Barrett食管:癌变应及时手术切除
PPI制剂——疗程 4 ~ 8 周
奥美拉唑20㎎每日1~2次
兰索拉唑30㎎每日1~2次
泮妥拉唑40㎎每日1~2次
雷贝拉唑 10㎎每日1~2次
埃索美拉唑40㎎每日
1~2次
H2RA ——疗程6~8周
甲氰咪胍800㎎每日1~2次
雷尼替丁300㎎每日1~2次
法莫替丁40㎎每日1~2次
尼扎替丁300㎎每日1~2次
第四章胃炎李瑾 p381
胃炎:指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炎症性病变,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
三大症群:“上腹疼痛、饱胀不适、消化不良”
第二节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分类:分类方法多,较混乱
病因学分类法
病变部位分类法
发病机制分类法
病理学分类法
Schindler分类法
Wyatt和Dixan分类法
Strichland和Mackay分类法
悉尼系统分类法
A型:病变以胃体为主, 血清促胃激素分泌增加, 壁细胞抗体PCA和内因子抗体IFA阳性, 可发生恶性贫血
B型:病变以胃窦部为主,血清促胃液素分泌正常,PCA和IFA阴性,可发生恶变
5种组织学变化应分级: 感染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
2006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浅表性胃分类炎
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多灶萎缩性胃炎
特殊类型胃炎自身
内科学ppt_word版_之_第四篇_消化系统疾病_(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