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宗派之争.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羈第二十五讲宗派之争(上)节玄奘虽然佛学修养高深,但他既不想在印度一夜成名,更不想在此因为辩论而丢了性命,那么玄奘怎么会一次又一次地,被卷入这种大规模的辩论之中的呢?薁辩论,或者也叫“辩经”,并不像我们世俗的辩论,它辩论的主要对象是佛经、佛教学说,辩论就是通行的最主要的方式。印度的辩经是非常激烈的,失败者往往就会销声匿迹,有的人会割掉自己的舌头;有的人甚至不惜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轻一点的,就必须改换门庭,变换自己的宗派,而心甘情愿地或者不那么心甘情愿地拜胜者为师。而胜利者就会一夜成名,一战成名,万众瞩目,结果是什么呢?当然是信徒云集,得到国王的尊崇,得到国王的大量的施舍,成为一代宗师。肇那么大家也许会问,佛教不是提倡不争的吗?佛教既然提倡不争,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辩论呢?蒄实际上到现在,随着玄奘一路西行,大大小小的辩论也在一路发生,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佛教确实是反对执著,因为佛教认为,如果执著于一样东西,就会产生一种爱,而有了这种爱,就不能达到完全自由的状态,就会妨碍你去超脱于这个尘世,去达到解脱的目的。佛教的确是反对执著也反对争执的,所以明显地倾向于不争。但是,另一个方面,佛教对佛教理论、佛教学说的探究却又是非常非常细致、非常较真的。“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话用在佛教的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是很适合概括印度各个佛教宗派对待自己宗派理论的这种求知的态度的。各个宗派的信徒有责任捍卫自己所信仰的那个宗派的学说,甚至不惜牺牲世俗的生命。芄且说玄奘正打算告别那烂陀寺和他的恩师戒贤法师时,忽然又发生了一件使他不能脱身的事。事情是从印度的一代名王戒日王那里开始的。当时戒日王在那烂陀寺旁边施舍造了一座塔。据记载,这座塔有十丈(三十米左右)高,而且全部是用铜造成的。它吸引了全印度的注意,在全印度传为美谈。然而,这同时也引起了嫉妒。戒日王有一次经过乌荼国,这是当时一个不怎么大的国家,大概的位置在今天印度奥里萨邦的北部。那里的僧人都信奉小乘佛教,在这些小乘佛教的眼里,那烂陀寺虽是大乘佛教的学术中心,但实际上更是佛教的学术中心。他们认为大乘佛教是“空华外道”,即华而不实的外道。总之,在这批小乘佛教眼里,不认为大乘佛教有什么特别高的地位。所以他们遇到戒日王时,就对戒日王这么说:“听说您啊,在那烂陀寺旁边专门为这个大乘佛教,为戒贤法师建造了一座很巍峨高大的铜塔,那您怎么不给我们也造一座啊?为什么就特别为那烂陀寺造啊?”这些小乘佛教的僧人,还举出一些道理。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宗派在学问上很完善,是代表着真正的佛法,他就向戒日王标榜说,他们那里有一位年老的婆罗门,叫般若毱多,是南印度的灌顶师,精通在当时足以和大乘佛教分庭抗礼的小乘正量部学说。这里讲的“婆罗门”,不是说他是婆罗门教徒,而是说他的种姓是婆罗门,那是印度第一种姓,说明他有着非常高贵的出身。而所谓的“灌顶师”,更是了不得,是给南印度国王行灌顶礼的,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帝师,而且还精通小乘佛教正量部的学说。虿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之后,佛教分裂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个宗派,大乘佛教追求普渡众生,小乘佛教强调修炼自我;大乘僧人完全食素,小乘僧人可食“三净肉”。大乘僧人和小乘僧人虽然都是忠诚的佛教徒,但却因宗派的不同,而一直争论不休。薇这个般若毱多绝不是

宗派之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雾里行舟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19-05-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