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的预防与控制.docx流行性感冒预防与控制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鹏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英文名为Influenza,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传播迅速,流行季节感染人数多,流感流行时部分高危人群(包插儿童、老年人或有慢性基础病患者)会出现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流感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毒正黏液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系有包膜的单股负链R7A病毒。流感病毒上有两种糖蛋白突起,即血凝素(IIA)和神经氨酸酶(NA)°根据流感病毒抗原性不同(包括M蛋白和N蛋白抗原行不通),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流行,同时可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常引起流感局部暴发,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发形式出现。流感病毒可出现变异,流感病毒不断引起流感流行,主要是其HA和NA的抗原性容易发生变异所致,抗原变异幅度的人小直接影响流感流行的规模。流感病毒变异的种类包括:抗原漂移(drift)、抗原转变(shift)o流感病毒变异的机理包括:基因突变(mutation)和基因重配(reassortment)。对于抗原漂移,主要是HA和NA的小变异。抗原漂移在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中每年或间隔数年发生,流感病毒的RNA和氨基酸发生了变化,但是其不会产生新的亚型,可以导致明显的流行。抗原转变即会产生大流行,抗原转变发生在甲型流感病毒,可导致“新亚型”的病毒的产生,每十年至数十年发生一次。例如1918年的H1N1的流感,1957年H2N2流感,1968年的II372流感,以及2009年的II171流感,都是属于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出现,并导致了世界的大流行。流行病学特征。流感每年的发病率大约为10%—30%。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常发生于冬季,而南方多发生于冬夏两季。流感流行的严重程度可用超额死亡率来评价,即由于流感流行所导致的超过预期的死亡率。流感的传染源包括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是急性期的患者。流感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接触传播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会获得一定的免疫力,由于流感病毒变异较快,存在反复感染的可能性。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等感染流感后易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是流感的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屮小学生罹患流感的风险最大,是流感防治的重点人群。流感的潜伏期通常为数小时到7天,一般为1-3天。传染期,在流感的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病初的2-3天传染性最强,成年人发病后1-7天均有传染性,儿童传染期可长至病后100,迁延不愈者传染性可长达1个月。临床表现。通常流感是急性起病,高热(腋下体温通常238°C)、畏寒、头痛、头晕、浑身酸痛、乏力等屮毒症状,同时可出现咽痛、干咳等呼吸道症状,但是卡他性症状常不明显。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少数病例也可并发鼻窦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甚至会出现呼吸循坏衰竭而死亡。在两岁以下的幼儿,或原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双肺可有呼吸音减低、湿罗音或哮鸣音,但无肺实变体征。辅助检查。重症患者胸部X射线检查nJ显示单侧或双侧肺实质性病变,少数可伴有胸腔积液等。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或淋巴细胞下降。病原学检查。在流感病人的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鉴定到流感病毒
流感的预防与控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