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7)笔精墨妙——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林散之草书巅峰时期的精品之作:运笔流畅,刚键浑厚,俊伟茂润,开合得体,行气如虹。作品是红色题材,先后3次出版,沈鹏等名家专家题跋称精。作品流传有序,可谓名家名作名人藏。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是毛泽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一部分。全词是: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林散之这幅草书《毛泽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是立轴,尺寸为97×41㎝,约3平方尺,作品落款散耳。盖有“林散之印”(白文)、“七十年代”(朱文)。双款,水墨纸本,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2000年左右重新装裱,裱工精细,品相十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汉代书法大家杨雄说:“书,心画也。”从此便有了“书为心画”,“诗为心声”的说法。唐朝大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对书墨传情作了进一步的描述:“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情动形言,取会风骚”,“随其情欲,使以为姿”。书法作品是书法家通过艺术形式,表达意愿、抒发情感的方式。可以想象,林散之先生当时创作这幅草书作品的心情特别好,完全被毛泽东的词意感动了:“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林散之先生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明年就80岁了,党和人民给了自己很高的地位和荣誉,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只争朝夕,多做事,做好事。而今,我们在林散之先生的诗作中的确看到了他是如何“只争朝夕”的,他在诗中这样写道:“终日不自闲,挥洒到夜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林散之先生的草书艺术直达巅峰。启功见到林散之书法脱帽三鞠躬,日本书法代表团访问中国点名拜见林散之,日本书法领袖青山杉雨称林散之是“草圣”。林散之先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完成了这幅佳作,中锋用笔,线条饱满,一气呵成,开合得体,错落有致,空灵劲逸,超凡脱俗。你看,草书《毛泽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墨化虚灵,线条刚劲,气韵生动,充分体现出林散之先生深厚的草书功力和国学修养。如“来”、“天”、“阴”等字运笔涩劲,时出飞白,粗细相错,出神入化。看“多少事,从来急”,这线条,像崖壁上的万丈枯藤,遒练劲健;又如飞涌的瀑布,直泻而下,水汽朦胧,进入了如神似仙的境地。欣赏林散之先生的这幅作品,简直是一种享受,就像几个酷爱收藏林散之书法作品的老友难得在一起品尝多年的醇酒,谈什么都高兴,喝多少都开心,特别是喝到似醉非醉、飘飘欲仙的时候,那真叫过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值得一提的是,草书《毛泽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流传有序。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名家名作名人藏。这是1976年2月中旬,林散之先生专门为洪兴同志创作的。洪兴是刘洪兴,部队老干部,“扛过枪,跨过江,受过伤”。刘洪兴不懂书画,却爱好收藏,尤其是林散之先生的草书。后来这幅作品被江苏省美协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著名画家宋玉麟收藏。宋玉麟先生珍藏了大量的林散之书画作品。《林散之书法精品集》、《林散之书法集》等专集收录了宋玉麟先生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7)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