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想说爱你不容易张良金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课程目标与内容做了很小的改动,新增加了:“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在其后的实施建议里又再一次提到“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可见,新课标在制定的时候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语文带来的挑战以及电子文本阅读以其容量大、方便、快捷对纸质文本阅读的冲击。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不久,李希贵老师在2012年第四期的《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今天我们怎样教语文》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文字:“长期以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甚至一直在回避现实,包括规定不允许网络语言进入学生作文等。其实,有些网络语言真的很有魅力、甚至极有表现力,进不进文章完全可以随作者的便;我们是不是能够读懂,是不是认可,又是我们读者的权力。如果我们遇到那些令人拍案的文字,何必还要再去斟酌甚至打探一下是否是网络语言?”这段文字可以说代表着许多语文教师的心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学生已成为其最主要的受众群体,忽视或者拒绝网络语言都是不可取的。然而,2012年高考前夕,教育部出台了《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把原来的答题规范表述的“笔试一律用汉文字答卷”调整为“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这一句话就扼杀了来自网络的词汇,网络特有的造句方式、火星文等非规范的语言文字在高考答卷中出现的机会,考生想要使用网络语言或者网络写作的方式就可能冒很大的风险。实际上,这个话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2006年初,台湾新学年大学学科能力测验试卷中,最为主流媒体“痛恨”的网络语言“火星文”竟然出现在语文考题中。当时风靡网络的火星文被认为是导致台湾青少年低下的元凶。但命题老师竟然在语文非选择考题中出了这么一道题:“‘3Q得Orz’为不当用法,请改成正确的文字”。题目中的火星文是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这让一部分考生不知所云,也让一部分专家大跌眼镜,这道试题在岛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网络语言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作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但是在网络中,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网络语言不管有多么新奇,实际都是立足于传统语言,是在传统语言的土壤里吸收了传统语言的营养,它借助了很多传统的语言要素,并且赋予其新的含义,有的是创造了新的概念或者通过谐音转而赋予其新的意思,有时是由于相关事件的影响而后通过网友的高度概括整合来实现一种表达,而这种表达开始在一定范围内流行,而后渐渐地走出了这个特定的范围最后为众人熟知,最终由小众语言变成了大众的语言。比如“PK”一词原来是一款游戏中的语言,意思是两个游戏角色通过打拼来分胜负,后来在2005年的时候“超级女声”广州赛区两个女生通过登台唱歌表演和观众互动方式决定去留,媒
网络语言,想说爱你不容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