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与课程共舞武汉市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小学鞠慧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既依靠于课堂,更要有课程意识,二者不可偏废。课程的内涵大于课堂,课堂属于课程中的一部分,因此“课堂”可以理解为以教材为载体的教学行为,而“课程”是教师依据自身的优势和班级的实际进行自我开发、自我设计、自我实施的教学资源。教师只有把“课堂”和“课程”这两个方面都抓好了,语文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今年3月份,我和学校几位同仁一道赴北京参加了“美国杰出教育家雷夫的专场报告会”,感触良多,尤其让我获得启迪的是美国教师雷夫的特色课程。在雷夫的身上,很清晰地体现了四个字——课程意识。雷夫自己开发的特色课程:人格教育课程、班级经济学课程、写作课程、课本剧课程、远足课程……这些“雷夫品牌”的课程为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提供了足够丰富的营养大餐。他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兴趣爱好——棒球、莎士比亚剧、摇滚乐、乐器等都融入课程之中。特级教师李希贵老师评价雷夫最可贵的就是“能够将56号教室内外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演绎成平凡而精彩的教育故事”,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教育元素,用一双慧眼将它们捕捉到,它们就会形成教育资源。教师应当不断地捕捉、开发、善用教育资源,将这些散落的“珍珠”用教师的智慧串联起来,就能成为一条“课程”的项链,教师要将它越串越长,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并且日益耀眼,光彩夺目。因为任何一个学习和生活中的细节都可以为我所用,都可以整合成我的课程资源。教师敏锐地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会成就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这个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能骄傲地对自己说:“我就是课程!”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师即课程,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教师要建立课程意识,要让教育生活化。针对语文教学而言,更需要教师树立大语文观,让生活,让校园,让活动,甚至让老师本身,都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一、言传身教,让教师成为课程一个能言善辩的老师,他的学生一般是能说会道的;一个不善言辞的教师,他的学生必定是笨嘴拙舌的。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语言就是我们的“有声名片”,更是我们的“课程法宝”,教师只有用好了这样“法宝”,多与学生进行有益、有效、有趣的对话,才能用教师自身的语言去丰富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受到语言的熏陶和感染。教师自身的语言丰富了,学生才能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发展语言。于是,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丰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感受语言的魅力。比如:学生经常会把我的姓——“鞠”字写错,把右半部分写成“菊”,有一次,我笑着指着那个错字对学生说:“鞠老师最不喜欢戴草帽,可是不少同学偏偏要给我戴上一顶草帽。”学生会意后大笑。从那以后,很少有学生把我的姓写错了。我渐渐发现:学生对于这样的说话方式在慢慢接受并逐渐喜欢,他们的表现是由一年级时的瞠目结舌、面面相觑到现在二年级时的心领神会、哈哈大笑,这说明他们的语言能力在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在提高。耳濡目染的力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感受得到。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习语文就是应该像海绵吸水一般慢慢浸润。今年的3月份,我的手指不小心受伤了,在家休息了三天后,三个受伤的手指仍然需要包扎得如同粽子一般。当我走进教室时,我足足有一分钟时间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学生。一分钟过后,我和学生有了这样的对话: 师:从你的眼神中我读到了惊讶,你惊讶什么? 生1:我惊讶您的手指怎么成这样了。师:从你的眼神中我读到了担忧,你担忧什么? 生2:我担忧您的手指该有多疼呀! 师:从你的眼神中我读到了疑惑,你疑惑什么? 生3:我疑惑您的手指为什么会伤成这样。师:从你的眼神中我隐约读到了一丝喜悦,你喜悦什么? 生4:我喜悦的是我们有三天没上语文课,今天终于可以上了! 接下来,我感谢孩子们对我的关心,并告诉他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每个人不同的眼神,我们可以读出他内心深处的想法。通过眼睛,我们可以感受别人的内心活动。当然,要掌握这门“读心术”,必须学会仔细观察。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听得兴趣盎然,此时,我把自己当成了活生生的课程,把我那三个受伤的手指当成了鲜活的教材,带领学生观察、思考、体验、感悟,后来我布置学生写的《鞠老师受伤记》,学生也能够有感而发,真实生动,令人欣喜。陶行知老先生说得真好:“教师即课程,生活即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就是最鲜活的“课程”,自己就是最真实的“语文”。二、精心设计,让活动成为课程 ,鼓励想象创新每学完一篇课文,我都非常重视课后延伸这一环节,它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升华与深化,更是检验学生能否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完《不会丢失的钥匙》一课后,我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新式钥匙”,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课堂学习有效地延伸到课外,而且帮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能够大胆地去想象,去创新。以下便是学生自己设计的颇有创意的新式钥匙,读
课堂与课程共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