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课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转变
商德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提升学生生命价值。
以往我们在教课文时,重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其实,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阅读去“涵泳”,逐步习得。有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之后能基本理解并把握内容,但掌握了内容却不一定就会表达。所以,教学的难点不在理解,而在“会运用”。笔者认为,“语言文字运用”应主要指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运用”应有两层意思,一是能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二是能有方法、有创意地运用语言文字。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因为人们在很多场合都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是网络聊天、发送短信亦是如此。正如叶圣陶所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细细品读编者选入教材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有可供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只不过有的文章表达方法能让读者一目了然;有的则“潜伏”其中,需仔细考量方能发现“庐山”真容。要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首先应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和挖掘出语言表达的方法,之后再重点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然后进行方法迁移运用,即可逐渐学会表达。怎样才能学会语言文字运用呢?
一、破译语言表达密码,领悟方法
一篇课文会有多种写作方法,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解读文本,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破解语言表达的艺术密码,领悟出其中的写作方法。教师领悟出方法之后,要依据课文特色和学生学情,筛选出最值得本班学生学习和运用的表达方法。再运用有效教学策略,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引领学生沉下心来在读书中揣摩作者的写法,体会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又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从中感悟出值得学习和运用的写作方法。如学习《草原》一文,首先要引领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出课文表达的蒙汉情深这一情感。在此基础上,接着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一情感的?哪一方面写得特别好?除了引导学生能感悟出按顺序写草原特点、草原之行等方法之外,教师可着力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恰当地多次运用动词表达情感即“运用动词传情”的方法。运用换词、比较等策略,引导学生抓住“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中的“飞”字,体会蒙古族人民来迎接我们的速度很快,如此急着迎接我们,可看出热情好客。“飞”字还能看出他们来迎接我们的心情很急切,更能看出热情好客。而此段中连续运用几个“飞”字,“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欢呼着,飞驰着”“车跟着马飞过小丘”。抓住“飞”字,通过前后联系、对比,引导发现,开始我们的车是“走”的,现在是“飞”了,由此可以体会出当时蒙古族人民迎接我们的急切心情、热情好客,以及我们急于到蒙古包和他们联欢的急切心情,进一步体会出蒙汉情深。透过三个“飞”字,学生就能触摸到文章的情脉,这就是语言文字能传情达意的魅力。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飞”字的用法,感悟出一个动词连续反复运用更能很好地表情达意,可谓“文字有情感”。教师再次引导,还有哪些动词也用得很好?学生自主找出三四段中的多个“握
由“学课文” 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转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