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金融发展、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基于1980—2007年的实证分析□刘洁内容提要:本文对1980—2007年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我国总体金融发展、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农村GDP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农村经济增长是总体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是农村经济的格兰杰原因,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GDP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经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一、言回顾我国三十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在城市金融体制改革中以市场化、由化、放为主线,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功能完整的包括银行、证券、股票、期货、托等形式的金融市场体系。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也纷纷完成股份制改造、市融资、外并购,股份制银行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治理结构,大量外资银行业纷纷涌入中国,城市居民及企业享受着金融现代化带来的极大方便。相对而言,农村金融领域的改革却缓慢得多,虽然中央围绕农村金融供给也推出了许多改革方略,如1979年恢复重建农业银行、1994年建立农业发展银行、村合作基金会的建立与撤销、围绕农信社管理权限的数次改革,但农村金融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非但如此,20世纪90年代末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贷款权限上收,进一步恶化了农户及中小企业“贷款难”题。农信社虽然几经变迁,但自身历史包袱沉重、产质量差、营管理机制不畅等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难以担当支持“三农”重任。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如格利和肖(GurleyandShaw,1955)、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金农(Mckinnon,1973)等对金融结构、融抑制、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分析,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深入探讨金融发展的路径。后来的罗斯・莱文在我国,将金融深化理论应用到农村金融研究较早的主要有徐笑波、英陶(1994)、元红(1999)、兵、朱建华、红岗(2002)等。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我国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姚耀军(2004)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影响到农村经济增长,而农村经济增长却对农村金融发展无影响。安翔(2005)对Pagano模型进行修正,用滞后一期的实际利率M2/GDP、业资本产值率等指标计算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变量。邓莉、光和(2005)采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认为重庆农村金融规模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指标;农业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而乡镇企业贷款对乡镇企业增加值的直接贡献有—85—3(RossLevine)和德米基・孔特(Demirguc2Kunt)等一大批内生经济学家进一步深入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3本文受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资助农农前自开信上海农问资经的麦金金邓张张贾、农冉《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增刊限,但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却较为突出。韩正清(2007)从金融资源观的视角,将农村金融视为内在于农村经济的特殊资源
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