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人性观的比较探讨论文.docx摘要本文对儒家、道家及中国佛教理论中有关人性部分进行了分析和对比,以对中国传统人性观进行梳理,为此后的人性假设提供参考。关键词性善性恶自然佛性在中国古代,儒学、道家、佛教对人民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厚的影响。在此,笔者将对这三种主要流派中的人性观点从其研究内容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与比较。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哲人无外乎从人性起源、人性结构、人性价值、人性属性和人性发展等几个范畴来讨论人性问题的。一、人性的起源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人性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口、目、耳、鼻、四肢之性,是人的先天的、自然的属性,二是认为仁、义、礼、智、信、天道等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特殊属性,主张以道德心言性。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主张人性是自然生成的,而非后天学习和人为所能有的。道家则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性即生,是人生之初,人之性不过是道性在人身上的表现。佛教之人性论有二大不同的学说派别瑜伽唯识系和真常系。前者主张五种种性说,后者则主张人人本具佛性。唯识家将种性的意义分而为二一是本性住种性,亦即一般所谓的本性。一是习所成种性,即经过不断熏习而成就的种性,亦可称客性。禅宗属于真常唯心系思想,认为众生悉有佛性、见性成佛。也就是说,对于佛教而言,无论是唯识系还是禅宗都认为人性是先天而有、与生俱来的。二、人性的结构人性结构是指人性的要素及其结构。同为儒家代表,各哲人见解亦有不同。孟子认为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将人性分为口、目、耳、鼻的生之性和仁、义、礼、智的德之性。荀子则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将人性分成了生理之性与心理之性。佛教五种种性说依众生中有钝根性、中根性或利根性之差别,而分成1声闻种性,2缘觉种性,3如来种性,4不定种性,5无种性。不定种性者可透过修而得佛乘;不修则不得。唯识者认为受熏者必为不含善恶的无记性。人性善恶的消长,全靠善或恶的外在熏习力。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禅宗将佛性分为正因佛性、了因佛性和缘因佛性。其中正因佛性为天然性德,是人天生就具备的;了因佛性则是正因佛性所引发的正智;而缘因佛性则是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禅宗所将佛性一分为三,但其根本仍是正因佛性。三、人性的价值取向儒家学者对人性的善恶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孟子是主张性善的,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犹是也。《孟子•告子上》。而荀子则主张性恶,认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非相》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荀子•性恶》告子则综合了孟子和荀子的观点,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孟子•告子上》,他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微量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道家的人性观是建立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基础之上的。性即生,是人生之初,道或无是始,是宇宙之源。人性由道所生,得宇宙的本根自然,人性中既无仁义,也无情欲。真正的人性
我国传统人性观的比较探讨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