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白新作《致一九七五》诗学研究【摘要】林白作为当代著名作家,她的诞生与成名基本上就可以代表文坛女作家创作的一种走向。而到了新世纪以来,林白的那种个人色彩的经验开始消失了,开始走出自我。那么林白的这种转向是否值得肯定呢,又是否暗含着某些缺憾呢?在本文中,我们拟从小说诗学的角度以《致一九七五》为例进行分析。【关键词】林白;致一九七五;诗学在当代作家中,林白是一个较为独特的女作家,她的诞生与成名基本上就可以代表文坛女作家创作的一种走向。中国80年代的女性写作没有脱离开政治和男性话语的统治,只是到了90年代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日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女性开始挣脱各种牢笼,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中国90年代的女性写作因为获得了空间的自由而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鲜明决绝的性别姿态,在这里女性开始诉说自己的情感故事,开始展现那些压抑在心底里的潜意识,其关注的视点从内到外的涉及到女性的意识、身体、闺房等不同的场域,女性主义写作以为大胆的表露与欲望化的书写,而名声大噪。而到了新世纪以来,我们普遍的都能感觉到文坛呈现一种乏力的现象,女性先前的那种大胆的揭露自己的隐私,因为不断的重复之后开始让大众产生了审美疲劳,此前的女性主义写作已不那么显明突出,女性创作开始呈现为日渐退潮的叙述趋势。但是女作家的创作并没有停止写作,反而新作涌现,很多作家仍然笔耕不倦。林白就是如此,曾经在90年代的《一个人的战争》《玻璃虫》名气大躁之后。在新世纪,林白的《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等一些作品纷纷面世,也引来了不少批评家的好评。《致一九七五》就是林白最近的一部作品,在这里林白的那种个人色彩的经验开始消失了,那么《致一九七五》到底该如何评价呢?我们拟从小说诗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诗学分析是西方的文艺理论中一个词语,一般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义,首先是单独指诗歌创作理论分析;其次就是广义的一切文学作品的研究方法,但是主要侧重于小说是怎么写成的,吴晓东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论述:“传统的小说研究往往侧重于小说内容的研究,比如主题、时代背景、人物类型等,重点在于小说写了什么并且进一部分追问小说的社会文化根源,但很少关注小说中的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是怎么被小说家写出来的。诗学的中心更倾向于追问怎样的问题,或者追问怎么会这样。”①至于林白的《一九七五》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们通过小说的细节进行逐步的论述,并在结尾对此部作品的创作价值和缺憾进行分析。题目上我们可以明显的得知,林白的这个作品就是写一些关于一九七五年的事情的,整个故事就是一种散文化的结构,这是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到的那些小说的结构的,一般小说是按照一个固定的时间链条往前推进,时间的连接性和故事的可续性是很重要的因素。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假定有这样一个叙述:“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就不能看做情节,因为两个事件的关系是松散的,如果将它改为“国王死了,王后也因悲痛而死”这便方能成有因果而成为情节②。传统小说的是非常注重因果链条的,如毛宗岗追溯《三国演义》因果关系上的逻辑起点时说道:纳良臣之i党论,断然举十常侍而进斥焉,则黄巾可以不作,草泽英雄可以不起,诸镇之兵革可以不修,而三国可以不分矣,故述三国而追本于桓灵也,尤河源之有星宿海云。③而林白的《致一九七五》的叙述形式却不同于传统的叙述形式,而是对传统的叙述形式的一种颠覆,整个作品充满了没有章法的叙事,
林白新作《致一九七五》诗学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