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技术
中华绒螯蟹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养殖品种,在养殖蟹中属上等之品,它具有肉嫩、黄多、油厚、膏肥,味道鲜美、风味独特等特色,且规格大,深受消费者青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利用本地区稻田面积和水域空间,我们从2001年以来开展了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的试验、示范工作,现将稻田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稻蟹工程建设
1、稻田选择:稻田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的田块,底质为壤土或沙壤土,稻田面积为1亩以上。
2、开挖蟹沟:在稻田四周开挖蟹沟,沟宽80-100厘米,沟深60厘米左右,开挖环沟的泥土主要用于加高、加厚、加宽田埂,田埂高70厘米以上,宽50厘米左右,田埂要捶打结实,做到大雨大水冲不倒、不塌、不漏。田埂为斜坡形,其内坡比为1:3。
3、防逃设施:选用聚乙烯双层厚农膜,该膜表面光滑,防逃效果好,首先在田埂上开挖10厘米深的小沟,在小沟内每隔70-80厘米插细竹杆1片,并用细铁丝固定,然后用双层农膜套于细竹杆;开口一端农膜埋入小沟内,用泥土压紧压实,膜高60厘米左右,同时用细铁网包扎好进出水口,以防蟹外逃和天敌进入。
4、消毒杀菌:放蟹种前20天,每亩用80公斤生石灰兑水全田泼洒消毒,消灭病菌及敌害生物。
5、建造生物栖息地:放水后在环沟内种植一些苦草、轮叶黑澡、金丝鱼草,同时放养绿色细青萍及水葫芦,种植及放养面积占环沟总面积的30%-40%,作为蟹遮荫、躲藏、脱壳、栖息、以及提供植物性饲料。
二、稻田放养时间及数量
3月底4月初进行放养,亩放养250只,平均单重16克/只,稻田放养前蟹种用20毫克/升高锰酸浸浴1分钟进行蟹体消毒,或用3%-4%盐水浸浴5-10分钟。
三、日常管理
1、饵料投喂:稻田放蟹后每天晚7-8点用碎切后的肉质螺蛳、河蚌及植物性拂手瓜、马铃薯等在环沟内进行多点定位投喂,投喂量以食完为主,略有剩余为宜。
2、水质调节:保持田间水位及水流畅通,环沟内水深保持50厘米左右,遇高温天气应及时加大田间水流量以降低水温。环沟水温为21-23摄氏度之间。
3、病虫害防治:放养后的4-7月每15天在环沟内泼洒一次生石灰,每次2公斤/亩,8-9月每20天泼洒相同数量的生石灰一次,-8之间。同时根据养殖蟹常发生的纤毛虫病,细菌性病,抖抖病等不同病害而对症下药防治。纤毛虫病:用甲壳宁
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