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工程技术规程》,深基坑开挖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大致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迄今大约有20年左右。有关基坑工程的技术标准也应运而生,并随着时间推移和建设规模的扩大而累次升版。现行湖北省地方标准(《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159-2004)的前身最早为武汉市1995年颁布的《武汉市深基坑工程技术指南》。1998年,升格为省标《深基坑工程技术规定》。2004年再次修订为《基坑工程技术规程》,即现行规程。其中《指南》与《规定》由已故工程院院士刘广润主编。自《指南》问世至今,已有17年了,现行《规程》实施至今也有7年了。就武汉市而言,大批高层、超高层楼宇的兴建、城市交通(轻轨、地铁)建设的全面铺开以及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还是近五、六年之内的事情,也就是现行《规程》颁布以后的事情。就全省而言,情况也大体如此。这五、六年之内基坑工程规模的扩大,开挖深度的增加是以往难以相比的。在这期间,我们遇到了许多以往没有遇到的问题,引进采用了不少以往没有采用过的支护技术和工法,也发生了因深开挖、降水导致的比以往更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因此,认真总结这几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教训,对现行《规程》进行修订,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程实践,无疑是必要的。《武汉市深基坑工程技术指南》1995《深基坑工程技术规定》1998《基坑工程技术规程》2004《基坑工程技术规程》2011-2012此次修订的主要想法1、现行《规程》是随着本地区基坑工程的长期实践的而逐步形成的。本地有关专家和从事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单位一致认为现行《规程》具有简单、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基坑工程集中的武汉市多年来没有发生过恶性事故,安全度的把握比较适度。因此对现行《规程》可以保持总的格局,主要计算理论模式、方法不必修改,安全度标准基本维持不变。2、对现行《规程》尚未解决的而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应予以适当的补充(如被动区留土时的变形计算、被动区加固的设计等)。对少数条款中欠妥的规定应予以修改。3、对现行《规程》中未纳入而目前已经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如逆作法、型钢水泥土搅拌墙等)应予以补充。4、对于目前认识尚未统一处理难度较大的问题(如降水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暂不作硬性规定,留待以后解决。对有些属于各地处理的问题(如对锚杆使用的限制、需要进行专题研究的基坑工程)留待各地管理部门自行规定。修订重点内容简介1、关于岩土工程勘察2、关于岩土压力计算3、关于被动区留土的计算4、关于水平变形控制标准5、关于壁悬嵌岩桩(“吊脚桩”)的设计6、关于双排桩设计7、关于内支撑设计8、关于水泥土挡墙设计9、关于被动区加固10、关于地下水控制11、其它新补充章节关于岩土工程勘察1、要求对自地面至坑底以下2倍基坑深度范围内的土层进行合理划分,综合指标(如承载力)差别大于30%时应单独分层;水平方向有趋势性变化时可分区段划分亚层。原因在于目前勘察资料对浅部土层分层偏粗,对设计影响很大。2、要求对黏性土与粉土、粉砂交互层土的c、可按三者的比例综合取值,同时提供三者中的最小值。原因在于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取值。考虑顺层剪切时取小值,考虑水平力和变形时取综合值。关于土层强度参数c、φ值一、c、φ值对于支护结构设计至关重要,随着基坑规模的扩大,这一点愈来愈明显。往往一两度之差就关系到数以百万计的资金投入。二、不同试验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1、不同试验方法排水剪与不排水剪固结与不固结不同规范规程有不同的规定。2、通常固结不排水剪的结果比不固结不排水剪大。按福州经验:φcu=φuu(1+9/u=cuu(1+)(适用于φuu≤11°以下的软土)三、使用不同参数应采用不同的计算模式、安全系数。三、土样扰动的影响不容忽视土样扰动导致不固结不排水剪结果降低,相反导致固结不排水剪结果偏高。四、武汉地区大多数勘察报告提供的c、φ参数为直剪结果。如何排除土样扰动影响根据魏汝龙先生的研究,取样扰动对土的强度影响特别大。对于快剪,扰动可使强度参数大大降低,对于固结快剪则相反,扰动将导致强度参数偏高。在连云港、深圳赤湾、广深高速公路的对比试验表明,用固定活塞薄壁取土器取样试验可使快剪强度提高40~60%,固快指标降低10~15%。(见魏汝龙《固结快剪试验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一、尽可能采用高质量取土器。二、试验前对土试样进行恢复原位应力的预压。三、参照规程的c、φ参数表,勘察评价时注意状态描述、各种试验结果、承载力评价之间的相互关系。四、建设单位应重视勘察,给勘察从事细致工作的足够时间和经费。关于抗剪强度指标的综合意见一、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采用什么样的强度参数应与计算模式、安全系数配套。二、本规程主要依据武汉地区多年的经验,按照我们所采用的各种计算模式和方法,认为首选的
《基坑工程技术规程》修订要点介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