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牡丹亭和昆腔.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牡丹亭》和昆腔徐朔方内容提要  汤显祖自己的诗文说明他的戏曲创作由宜伶演出。宜伶是江西宜黄地方化了的一种海盐腔的分支。宜黄腔和汤氏的曲韵相邻韵部通协,如同宋元南戏一样。昆腔在南戏中脱颖而出,上升为全国首要剧种,它的年代比人们想象的要迟得多。《牡丹亭》的文学成就归功于作者本人,就它的表演艺术而论,昆腔艺人世代累积的表演程式的设计和制作,同样功不可没。《牡丹亭》的《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拾画》、《叫画》是昆腔中最受欢迎的一些折子戏。现代舞台表演艺术家梅兰芳(1894-1961)、韩世昌(1898—1977)、白云生(1902-1972)、俞振飞(1902-1993)都以昆腔《牡丹亭》折子戏的演出而饮誉海内外。令人惊异的是汤显祖《牡丹亭》原本不为昆腔而谱写,而为海盐腔的一个变种即宜黄腔而谱写。汤显祖十来岁时,同郡宜黄人谭纶从浙江按察司副使任上“以浙人归教其乡子弟,能为海盐声”。四十年之后,“食其技者殆千馀人”,这就是宜黄腔艺人,他们在汤氏诗文中简称为宜伶。以上引文见汤氏《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卷帙浩繁的汤氏诗文集没有一个字提及昆山腔,提及演唱玉茗堂传奇的艺人都是宜伶:一、《寄吕麟趾三十韵》:“曲畏宜伶促”;二、《帅从升兄弟园上作》四首之三:“小园须着小宜伶”;三、《寄生脚张罗二,恨吴迎旦口号》二首之一:“暗向清源祠下咒,教迎啼彻杜鹃声”(按,清源师是宜伶崇奉的戏神)四、《送钱简栖还吴》二首之一:“离歌分付小宜黄”;五、《遣宜伶汝宁为前宛平令李袭美郎中寿》;六、《九日遣宜伶赴甘参知永新》;七、《唱二梦》:“宜伶相伴酒中禅”;八、尺牍《复甘义麓》:“弟之爱宜伶学《二梦》”。只有一首诗提到宜伶之外的艺人,题为《临章楼闻越舸且别怅然二首》,首句云:“临章楼畔唱歌频”。由苏州乘船到江西南昌临章楼,远比由浙江乘船到江西近便,但应邀而来的是浙江艺人。按照当时情况,他们是海盐腔艺人的可能性大于昆山腔艺人。只有了解玉茗堂传奇原为宜黄腔写作,才可能了解汤显祖答复湖州凌濛初(初成)信中所说的话:“不佞生非吴越通,智意短陋”,为什么那么悻悻不平。同一封信说:“不佞《牡丹亭记》大受吕玉绳(胤昌,实际上是沈璟,本文作者另有考证)改窜,云便吴歌(昆腔)。”可见沈璟改《牡丹亭》为《同梦记》,冯梦龙将它改为《风流梦》,以及臧懋循、徐日炅的改本首先是为了便于《牡丹亭》以昆腔演唱。否则,它有那么多的改本,而又大都出于苏州人之手是难以理解的。沈璟、冯梦龙、臧懋循、凌濛初都自以为是正宗吴语的传人,而以汤显祖“生不踏吴门,学未窥音律,艳往哲之声名,逞汗漫之词藻,局故乡之闻见,按亡节之弦歌,几何不为元人所笑乎?”(臧懋循《玉茗堂传奇引》)。其实正是他们自己囿于见闻,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晚明之前,南戏的各种本子,不同的声腔原都可以通用。杨炯之《蓝桥玉杵记》有万历三十四年(1606)虎耘山人序。它的《凡例》说:“本传词调,原属昆浙……词曲不加点板者,缘浙板昆板疾徐不同,难以胶于一定。”昆浙,指昆腔、海盐腔。凌濛初《谭曲杂劄》指斥汤显祖“填调不谐,用韵庞杂,而又忽用乡音,如子与宰协之类,则又拘于方土,不足深沦……况江西弋阳土曲,句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随心入腔,故总不必合调,而终不悟矣”。他同臧懋循的吹毛求疵一样,他们所指斥的汤氏作品中歌戈与家麻韵、支思与皆来韵通押并不是什么江西土腔。他们数典

牡丹亭和昆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乘风破浪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9-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