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媒体新闻语言的规范化摘要:新闻语言的规范化是新闻语言能被大众接受,传播迅速广泛,并进一步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先决条件。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媒介社会化”的信息时代,语言是一种信息的载体,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新闻语言规范化、标准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次新闻受众最为广泛,社会各个阶层、人民大众每天都要接触接触各种新闻信息,它的语言是否符合规范,将会直接影响新闻的传播准确性和传播效果,和新闻媒介还具有文化承载和传播的功能。这就要求新闻媒介要不断适应新世情、国情、民情的要求,不断加强新闻语言的规范性,并具备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闻语言规范化问题。关键词:新闻语言;规范化;对策新闻媒介作为一种直接面对全社会受众的大众媒体,无论报纸、通讯、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哪种方式,在语言上都有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准确无误,分寸得当,严谨而无纰漏,平正而不偏颇;其次要求言简易懂,让人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力戒隐晦生涩,令人难以捉摸[1];再者要求新鲜生动,贴近生活,使用大众喜闻乐见、形象鲜明的语言,报道大众所关切的刚发生的事件,新发表的言论,等等。以上这几方面都很重要。但对新闻语言最根本的要求是规范化。规范化是新闻语言能被大众接受,传播迅速广泛,并进一步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先决条件。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语言是一种信息的载体,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新闻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新闻受众最为广泛,社会各个阶层、人民大众每天都要接触接触各种新闻信息,它的语言是否符合规范,将会直接影响新闻的传播准确性和传播效果。其次,新闻媒介还具有文化承载和传播的功能。由此可见,在促进新闻语言规范化的进程中,注意新闻语言的规范化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一、媒体新闻语言现状简介随着大众传媒的多元化和不同层次大众传媒的大量涌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因而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和飞速发展,新事物的层出不穷和国外新事物的不断涌入,我国新闻媒体为了及时准确地报道这些变化、发展,广泛地吸收使用了社会上产生的新词、外来词,这为丰富我国的语言和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窗口的新闻传媒,在使用时新闻语言时,由于语言原则性与语言灵活性的内在矛盾,对语言规范化重视不够,新语言失范现象愈来愈严重,不加消化地盲目吸收网络语言和外来词语,滥用方言词语,任意生造词语、篡改成语等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语言文字的规范[3]。二、媒体新闻语言规范化问题及其治理措施(一),妨碍表达,甚至适得其反。例如:(1)昨天晚上××地方发生一起凶残的情杀案件。“情杀”是指因爱情的纠纷而引起的凶杀。但看报道,是因强奸未遂杀人,这里不应该使用“情”杀。(2)上级领导发现严重污染的问题以后,立即追咎有关部门的责任。追查责任应用“追究”,如用“追咎”,那就成了追查罪过,显然不是这样。(3)这是家庭赋予他的重任。“赋予”经常表示国家、时代、历史的托付,用于“家庭”,是“大词小用”了,这里应说“交给”[4]。、相声的影响,爱用那些没有进入普通话词汇的方言词语,让读者看不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例如:四川《华西都市报》题为《女生教室内被强迫脱光上衣拍照》的新闻报道的导语:夜色下的大学校园,一条黑影悄悄咪咪闪进教室,摸到一名
加强媒体新闻语言的规范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