蒄纳兰容若——悲剧的美羀膈他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满族词人,读他的词,总会让人心生一种莫可言说的悲伤,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让我不禁感叹万分。我想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纳兰以及纳兰词,那便是:豪放是外放的风骨,忧伤才是内敛的惊魂。薈“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这是清代词学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对纳兰性德的高度评价。王国维则这样批评:“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对于纳兰性德的词,研究者很多,他们普遍认识到纳兰词独特的审美价值和风貌,但研究的重点还是侧重于具体的实证研究。至于纳兰词的魅力究竟在何处,还是众说纷纭。我觉得,真正构成纳兰词魅力的,应该是它那种空灵而带有悲情的美丽。纳兰性德的词作,突出的特点是情,这种看法已被众人所接受。但是它并不准确,最能概括纳兰词风貌的说法应该是:悲情。有人作过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中“,愁”字出现九十次“,泪”字出现六十五次“,恨”字则被使用了三十九次,其他表示悲伤难过的诸如“断肠”、“惆怅”、“憔悴”、“凄凉”、“伤心”等则触目皆是。纳兰性德的词,带给人的首先就是那种压抑、悲苦而又很强烈的悲剧情感。假如不知道作者的身份,多半会把他想象成一位或怀才不遇、或感时伤逝、或愁苦不堪且多愁善感的落拓青年,而实际情况则恰恰相反。膃纳兰性德是满族正黄旗人,父亲明珠大学士,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显赫一时的大官僚,先后担当内务总管、兵部尚书等重要官职,为人十分贪婪,声誉不好。民间流传“要做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索三”是索额图,而“老明”就是明珠,其气焰熏天由此可见一斑。纳兰性德在明珠提供的优越的环境中长大,自幼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纳兰性德不像其他贵族子弟那样喜欢声色犬马,他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去。17岁时入太学就读,一年后首次参加乡试即中举人,后来参加进士考试,以二甲七名高中,得授三等侍卫之职,后很快升为一等,得以常伴皇帝旁侧。由于自身出色的才华,加上家族的势力,纳兰性德很受皇帝的重视,不仅一再提拔,就是其生病期间,康熙也多次派太监看望。在纳兰性德过世之后,康熙还遣使赐奠,恤慰有加。他虽然早逝,但是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表现出出色的文学才能。梁启超认为“容若小词,直追李主”,把他和南唐后主相提并论。纳兰词作中浓郁的忧伤气息,使人在陶醉于曼妙的文辞和悲情的同时,不禁发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贵族青年的作品中,竟然隐藏着这样深沉哀怨的情感呢?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说法不一。主要有这样几种:一认为是个人情感生活的原因,爱情的不顺,妻子的早逝等二是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纳兰性德的家庭状况和个人状况,认为纳兰所处的时代和家庭以及个人的情况,都不是后人想象的那样真的安逸和康泰。纳兰性德的作品也可以间接地说明这一点。它的词作中,不仅有大量的个人情感和反映家庭生活的词,也有不少对历史兴亡的咏叹。他在1676年随康熙皇帝到昌平,经过明十三陵时写了一首《好事近》(“马首望青山”),发出了“零落繁华如此”的感叹;另一首《踏莎美人》中则有这样的句子:“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父亲明珠在官场上和人勾心斗角,他也不会完全置身事外,容若面对的是一个自八岁登基就取得无数成就的皇帝,康熙的深谋远虑又怎会真的去重用明珠
纳兰容若整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