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逼迫、鼓励、自觉——李旭山老师就是这样成长起来.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尽管我在教研上取得的成绩非常有限,但我已充分享受到教研给我带来的乐趣与喜悦,我时时以此激励自己和带动同事,将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研究之中,我发表论文五十多篇,二十多篇发表到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我第一次发表教研论文,是被同事逼出来的。2001年年底学校征集教研论文,只有十来天的时限我不敢应承。没想到学校不断地催,期限越来越近了,我觉得躲不过去了,就蒙着头一口气写了一万来字。写完之后,同事说可以投稿,我就把文章的第一部分《诗言志新议》投给了《中学语文教学》,竟然发表了,编辑还问我还有什么好稿子,我就把第二部分《形散而神不散新议》投给了他,也顺利刊出。没有压力,就无法突破,没有将外在压力转化成内在的压力,就会荒废来之不易的积累,丧失一次超越常态的机会。也许我们会遗憾这种压力来得太少,隐藏体内的巨大能量不能被激发,也许我们不愿经受那些压力,因为较大的压力总须改变我们的习惯。事实上,我们经常主动接受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参加赛教、讲公开课、培训作报告。其实这些压力比写文章的压力还要大,因为这些压力选择之后无法选择放弃,而教研文章在写作过程中总能找到放弃的理由,我们总觉得自己和赛教中的强手距离并不太远,而和发文章的高手相比有无法企及的距离,正因如此,那些不畏压力的人就会在教研上首先取得成绩。第二次写教研论文,是感动于一位老教师上门“请教”完成的。2002年马上就退休的一位老教师竟然到我家“请教”如何解读《再别康桥》,我深受感动,就把我对这首诗的理解说给他。他非常高兴,说我讲的和其他人讲的都不一样,鼓励我写成文章投稿。没想到这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来我家之前已经翻阅了大量资料,仍然不能满意才向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晚辈请教。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对得起这位前辈,当天晚上就把我的思考写成《〈再别康桥〉的抒情结构》并投到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发表后,立刻被广泛转载,并被编进多家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没有同事的鼓励,没有学校的鼓励,我的教研可能会毫无收获。任何一种交流都会提供一次发现与自我发现的可能,任何一种交流的火花都会产生无可估量的价值。工作中原本并不缺少这样那样的鼓励,可是更多的鼓励被我们当作是单一的表扬,是对过去的评价,而不是深切的期待和日后的动力。我们也不缺少能迸发火花的交流,但稍纵即逝的火花大都归于黑暗而未能引发燎原之火。因而保护火种就成了交流后的首要工作,要么让它迅速燃烧,要么将它细心珍藏。第三次写教研论文,由一次新教材的研讨会发言整理而成。2002年高中使用人教版新教材,学校组织了一次研讨会,我拿着提纲作了《回归感性教育》的发言。会后各学科同事们称赞我的发言有深度有前瞻性,可以参与到更高层次的讨论。我再次受到鼓舞,就把发言整理成文字投稿并发表到《中学语文教学》。规格再低,范围再小的交流都不可轻视,都得认真对待,态度越认真,越可能得到大于付出的收获。事实上,我们会发现那些所谓高规格的交流,对我们的触动和影响并不大,甚至并不一定具有高规格的智慧和发现。高规格的智慧和发现往往发端于低规格小范围的交流。低规格的讨论,往往与实践结合得较为紧密,往往更能体现一线老师的教研需求和兴趣,更能体现充满活力的原生态智慧。从此以后,我写教研论文就进入了比较自觉的状态。我或者选择我最想说的话题,如《做永远的激励者》《不教语法,声讨工具论的矫枉过正》《作永远的读者》。(《做永远的激励者》

逼迫、鼓励、自觉——李旭山老师就是这样成长起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gs758698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