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问因为会问,会问所以愿问
摘要: 新课改之后,我校科学教师对学校三到六年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依然存在以下问题:学生不愿提问,也不会提问。针对不愿提问和不会提问的现象,我们分别做了现状分析和改革尝试,以期让学生在愿问和会问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愿问会问现状分析改革尝试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线教师都明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也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努力,然而现实情况又怎样呢?在新课改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科学教研组对我校三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不愿提问。学生虽然有好奇心,心里也会有一些问题,但害怕所提问题不符合老师的期望,怕被老师和同学笑话,因此不愿提问。二是不会提问。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做了如下分析和改革尝试。
一、不愿提问
(一)现状分析
学生之所以不愿意提问,是因为内心没有安全感,而安全感来自老师的肯定和伙伴的认同。
(二)改革尝试
,以问问题为荣,让学生敢问。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我们要在课堂上确立这样的舆论导向:问比不问强。“不耻下问”,提问题并不丢人,说明我们对知识的渴求;不问问题、不懂装懂才是可耻、可悲的。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就会勇敢地问、积极地问。
,尊重学生的问题,让学生愿问。
在学生提问时,我们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言语表扬,而且要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手势及关怀性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用赞许的目光注视并伴之以恳切的语言――“真棒”、“真聪明”、“你真会提问题”、“提得好极了”等口头表扬;当学生问出了高质量的问题,教师一时回答有困难时,不应责怪学生故意难为老师。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或非常浅显时,教师应该予以理解,给予鼓励,而不应加以呵斥,甚至讽刺、挖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使学生愿意提问。
二、不会提问
(一)现状分析
学生之所以不会提问,是因为不会思考,不会抓住重点难点提问,因此提的问题价值不大,与教师引导有关。
(二)改革尝试
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学生愿意提问了,课堂基本被学生的问题充斥。如果学生所提的问题没有多大价值,那么课堂效益还是不能提高。学生积极提了一堆稀奇古怪的问题,然后发现,接下来的课堂并没有研究他们的问题,那么他们对提问的热情,又能保持多久呢?所以,要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不断加强,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引导学生会问,问得有价值。我们决定按不同课型,采用不同做法,训练学生多提有价值的问题。
: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冲突提问。
思维的诱发总是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斯托利亚尔认为:“知识只有当它靠自己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因此,针对一些实验型科学课,需要教师展现智慧,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产生问题,通过设疑问、作猜想、揭矛盾,引发认知冲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操作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学习《拧螺丝钉的学问》时,上课伊始,教师从班上选出一名强壮的男生
愿问因为会问,会问所以愿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